20二合一團隊找上門(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家仔細的想了想,好像還真是這樣,低角度進壘的球他好像特別能打的樣子?
這當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根本不符合打擊定律。
於投手來說,他們從開始練球就會被一味地告知、球一定一定要儘可能的壓低才行。
而於打者來說,什麼最難打?那當然就是低角度進壘的各種球了……
所以唐雀的這個技能就實在是顯得非常的神奇了。
御幸就在想了:如果讓他配球的話,或者能不能配一點高角度進壘的球?反而效果會好一些嗎?
說實話,唐雀的打擊技巧的確是到了那種非常誇張的地步,目前為止還沒有說發現他的特別的漏洞在哪裡。說不定……反其道而行之也不是不可以?
他向來就是有問題就問的性子,這會兒就直接問了。
打擊回來的唐雀一聽還挺開心,給御幸的超前思想點個贊:“沒錯,雖然目前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區別,但一定要說清難度來的話,那對於我來說,當然高角度進壘的球要比低角度進壘的球難一些。”
在他打球的那個年代,因為飛球革命的關係,幾乎只要不是類似於一郎那樣‘上壘型’打者,那麼肯定是要調整擊球仰角的。
這種打擊方式就是改變打者的擊球仰角,讓球以特定的角度被擊打出去,就會形成‘高’、‘遠’的飛行路徑,這樣的情況下,只要力量足夠,技巧足夠,那麼這個小小的調整是可以讓全壘打能力和長打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的。
相對應的,低角度進壘的球因為太過於符合‘撈’的特性,所以反而會更容易打。當然,這是針對於原本就達到相對應水準的球員來說的。
他們本身就擁有足夠的打擊技巧和力量,這才有能夠調整的餘地,如果力量不足的話,做這個調整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意義。
所以很多球員哪怕在那個球滿天飛的年代也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打擊模式,因為這種打擊方式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
但到底能夠站上大聯盟的球員本身就是各方面的能力都很誇張的存在,所以大多數來講都比較適用。
但是在高中層級的話倒是不用去弄這些,畢竟力量能不能養的出來這一點其實是很微妙的,很多人狀態出來的早,但是提升的比較有限。
但是反之,有些人狀態出來的晚,但是上限很高。
說起來還是挺古怪的,按照職業球員來說,巔峰期一般是在27歲左右,一般來講,過了27歲,球員的整一個狀態就會開始下滑。
但除了一些老妖精之外,也還有很大一部分的球員是過了這個年紀之後,力量還在持續成長之中的。所以說這種事情雖然比較準確,但是也並不是100%絕對的。
“不過這只是按照比例來講,現在所面對的這種水準的球,不管高角度進壘還是低角度進壘,對於我來說其實都沒有什麼挑戰。”
御幸:“……”倒也不用這麼直接。
唐雀笑著說:“不過你想的很好,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想法,誰說低角度進壘就是最好的呢?不過配球這種事情就是吃經驗的,急也急不來,時間長了,花樣自然就多了。再聰明、再有天賦的球員也一樣。”
對這個說法御幸是非常的理解的,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蹲捕了,所以現在回過頭去,自然會覺得曾經自己的配球過於幼稚和模板化。
唐雀又補充:“不過這種東西不僅僅是捕手,每一場比賽,對於球員們來說都是獨特的經驗,以後哪怕從其他的位置轉去蹲捕,過去的比賽經驗依然能夠帶來足夠的優勢。”
“乓!!”
兩人說著話,場上的青道四棒結成也擊出了一支右外野安打。
……
到底只是練習賽,又是即將進入夏季的關鍵時候,所以無論是青道這邊的片岡監督,還是桐生的松本監督,都沒有要球員竭盡全力的去拼的意思。
雖然大家都是比較看重勝負的性子,但是現在本來就是很關鍵的時期,如果因為練習賽而有什麼不必要的傷病就不好了。
所以都算是點到即止。
原本要測試茂野極限的片岡監督也只讓他投滿了五局。
這本來就是賽前預設的,反正之後還有其他的比賽,聽唐雀所說的也很在理,這本來就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可是……誰知道他的用球數那麼省呢?
5局、51球!
前三局更是27球九上九下,還只用了一個球種而已,看著實在是有那麼一點魔鬼的樣子,著實可怕,壓制力實在是驚人的很。
左投、單一的一個球種,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樣做到的。
不過說是五局就是五局,哪怕唐雀覺得茂野的用球數其實在這個時候可以再拉長一些,但片岡監督很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