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怨靈(第1/2頁)
章節報錯
長安城三宮眾殿。 [space]
宮苑壯麗。大明宮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萊山獨踞,池周建迴廊四百多間。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圍有多組院落。大內三苑以西苑為最優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連環。長安城東南隅有芙蓉園、曲江池。 [space]
大明宮高踞龍首原上,遙對終南山,俯瞰長安城,規模宏大,氣勢壯闊。 [space]
唐帝李隆基端坐在宣政殿主位之上,面無表情的俯瞰下手文武百官。左手邊一宦官五十三歲年紀,名高力士,他身軀微躬,垂頭默立。 [space]
堂中百官所穿官服,從上到下皆有:紫、紅、綠三色。腰束金帶著眾。 [space]
堂會似開到一半,眾人都在兀自思量著,此刻倒顯得倒頗為安靜。 [space]
他們商討的問題是,安祿山不聽長官令,輕敵而導致討伐契丹失利,該如何處置他? [space]
只見百官最前列一身穿紫袍老者張九齡出列啟稟道:“陛下,自古以來軍令如山,若為一人觸禁而開恩罔顧軍令,勢必導致後續軍中將令上不達,下不通。因此,老臣以為,安祿山目無法紀,罔顧軍令,理當判處死刑,以儆效尤。” [space]
列中走出幾人人,只聽他們複道:“請陛下正法紀。” [space]
這時,同為宰相的李林甫也出列躬身道:“啟稟陛下,安祿山雖違抗軍令,導致討伐契丹失利。但安祿山也為我大唐有過功勳,況他身為突厥族人,若殺他,難免寒了那些已歸屬我大唐中的番外人之心。再者,我大唐正直盛世,番邦聞我朝將勇無不膽寒,老臣以為,或可以網開一面,彰顯我大唐寬大胸懷。” [space]
“微臣贊同李大人所言。”百官中一群人出列附和。 [space]
李隆基沉吟了片刻,復看了眼張九齡後直接淡淡道:“就讓安祿山回去戴罪立功,此事到此結束吧。” [space]
眾人復歸其位後。 [space]
“啟稟陛下,目前新安、虎牢關一帶出現災民數十萬,不少饑民因糧荒出現了違法亂紀行為,死傷已不下千人,況即將入冬,唯恐情況繼續惡化,還請陛下早日裁決。” [space]
趙成侯裴耀卿出列啟稟道。 [space]
…… [space]
林寶獨自一路北上,穿山走巷,虧得學過醫藥辨得百草。在林中餓時,隨意就地取材。途徑鄉野餓時,隨家化緣。 [space]
化緣中,他想到李燚隨手給那相士的十兩紋銀,不由得面露淺笑,感慨到當真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不知貧苦人家的難處,十兩紋銀足夠養活一個普通家庭兩三年了。 [space]
林寶化緣專挑家中有病患者的貧苦人家,亦或是站在高坡上開眼俯瞰哪家房子有不潔東西,若有,那房子會有絲絲肉眼看不見的陰氣繚繞於屋頂。 [space]
他經行一路,一路上餓過肚皮,超度過怨靈,震壓過邪靈,救治過百姓。 [space]
而此時,他正在下山路上停留,看著手中的地圖,他不由得笑了,經過這最後一個弱水村再全力趕上半日路程,便可以直接到新安境內了。 [space]
收起地圖,奔了不到一會,遠遠看見有一個小村莊坐落山腳不遠處。村莊兩面環山,有河流從西面高山穿過叢林蜿蜒向下將村莊分為兩半匯入巨大湖泊,村中樹木林立,卻都顯得毫無生機。 [space]
吸引林寶眼光的是,在湖泊邊竟然有上百人圍在一起,河邊有三個穿著黃袍、束了道冠的人正開壇做法。 [space]
林寶本來就隱約覺得這地方不對,於是也施法掐訣開了靈眼,這一看之下,讓他心中大驚,黑煙籠罩著整個村子,似厲鬼咆哮一般。 [space]
“莫非這村莊中了詛咒?”林寶心下猜測,凡人各有自己的因果,若孽不重,也就在悄無聲息中消磨點自己福報。若孽緣重,耗盡福報後魂歸故里,自有清算。或所攀孽緣巧合下形成孽障,也不過是針對於某人或某家。 [space]
而此地盤踞的陰靈針對的卻是整個村莊,莫非真是詛咒?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