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為了讓所有人看到更清楚,林秋快速的從魏慧茹的辦公室裡取來了高倍顯微鏡。

在一萬倍顯微鏡的鏡頭之下,可以看到金幣內部的金屬因子異常活躍,具有一定的活躍週期。

而活躍週期則可以間接的說明它存在的年份。

再看內部那些如同一顆顆小蝌蚪一樣的放大了一萬倍的金屬顆粒,活靈活現。

深埋海底,密閉性雖好,但也造就了一定的恆溫狀態,加之海底內部的動盪,使得金幣經常在箱子裡產生劇烈的晃動,故而所羅門王金幣的內部因子活躍性,越來越高!

文物雖然從未離開,可它的內部因子,卻見證著幾千年的時間裡,它其實一直都在活躍。

這種神奇的內部結構樣貌,是魏慧茹這種碳c14斷層掃描的高手也不曾見過的奇異景象。

此時此刻的她瞪大了眼睛,顯微鏡的觀察鏡口,死死地抵在她的眼眶。

的確差距非常大!

即便碳c14的掃描上限是3050年,所羅門的金幣比之多了近1000年的時間,可這活躍性的確不可同日而語。

並且,她驚訝的發現,海水內部的沉靜和恆溫狀態,促使金幣本身內部結構發生了許多變化,微生物雖無法侵蝕金幣,卻被金幣所吸納,成為內部結構的一份子。

這也就是為什麼所羅門金幣依舊金光熠熠的原因。

實際上在九州本土,也有相同的事情。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出土了越王勾踐劍,寶劍深埋土中兩千年之久,可出土之後卻依舊鋒利如新,能夠輕易的劃開50層A4紙。

無獨有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再度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和越王闔閭劍,同樣也是鋒利無比,削鐵如泥。

透過碳c14的掃描後發現,其金屬的內部結構中,有明顯活躍且具有一定週期性的金屬銀子,是這些保持著活性的因子,在越地那長年溼潤,土壤為松濾土和岩石為黃崗巖的土地中,得以儲存下這些活躍且豐富的金屬內部因子使得這些歷經千年的寶劍得以鋒利不朽,削鐵如泥。

而其他地方出土的寶劍,也有著不同的情況。

例如南越百坨之地出土的秦劍,則因為南越為亞熱帶氣候且帶流行性溫季風,南越百坨之地的土壤深挖下50米即可見到水源層,其極度溼潤的土地特性,對深埋在地下同樣兩千年的秦劍十分不友好,甚至在出土之時突遇乾燥的空氣,加上被土中大量的水分早已腐蝕破壞極深的秦劍,出土即斷裂成數段。

後續透過觀察後發現,其內部的金屬因子完全被大量的水所包裹,經年累月下來早已失去了全部的活性。

海水和密封性,以及沉悶無風的海底環境,造成了這些金幣今天依舊光彩。

且金屬內部的活性甚至比五銖錢和新幣還要強,一旦將這種設定代入到4000年前的所羅門時期,就立刻會驚訝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那時人類的文明,就已經達到了一個在今天看來也十分不可思議的超發達高度,僅從工藝上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