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戰場。

人類聯軍的飛機正在不斷轟炸魔軍,從後方起飛的H6轟炸機和H8轟炸機成為打擊叢集異魔的重要武器,這其中H8轟炸機是仿造的俄製TU95,這種老舊的飛機效能上已經不再先進,但其超級巨大的載彈量使它成為打擊異魔的利器。

每當異魔集結起一定數量,大批戰列轟炸機就會蜂擁而至,對魔潮進行常規炸彈—白磷燃燒彈—雲爆彈—精確制導炸彈等多個炸彈種類的反覆攻擊。

在攻擊中,飛行員們摸索出了一套專門針對異魔的戰術:即先用常規炸彈攻擊魔潮邊緣,強迫魔潮儘可能集中,然後用白磷燃燒彈和雲爆彈連續反覆地毯轟炸,能在這種轟炸中倖存的異魔通常都比較強,接下來自然是精確制導炸彈補搶。

華夏的工業實力在這種戰鬥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目前華夏每個月可以生產60架H6和H8轟炸機,同時還能在華夏南部東南亞北部建設配套的機場,並儲備必須的物資。

因此,每一個大中型魔潮都會遭到成百上千噸各種炸彈的輪番攻擊,偶爾還會遭到巡航導彈連續補搶,以至於魔軍的數量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

而且魔軍對這些高空中飛行的戰略轟炸機根本沒什麼好辦法,魔潮規模夠大的時候,很多中級異魔會透過不斷向天上發射各種遠端攻擊異能試圖對抗戰略轟炸機。

但事實上,遠端攻擊異能的火力密度和飛行速度都有很大欠缺,大部分異魔又看不到高空中的轟炸機,因此基本只能盲射,這更進一步降低了命中率。

結果就是,自從PLA參戰後半年時間,異魔一共只擊落了6架戰略轟炸機,毫無疑問,全都是蒙下來的。

作為代價,魔軍自PLA參戰以後就從來沒能集結起真正的數量優勢,而且漫射異能的結果就是,很多強力異魔僅僅在防空作戰中就耗盡了自己的能量,之後到了地面戰的時候反而發揮不出以往那種魔軍中堅的作用。

最後的結果就是正常地面戰沒有強力異魔支撐,又集結不出足夠數量優勢,次次被PLA部隊暴打。

而且還是大比分暴打:正面作戰,PLA上有攻擊機和戰鬥轟炸機支援,中有海量無人機不怕消耗,下面還有大量坦克和裝甲車,後面還有遠端火炮和短程地地導彈。

PLA發現,正面作戰,異魔給自己造成的損失其實還不如部隊調動時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大。

不過,異魔並不是傻瓜,大規模作戰次次捱打,它們也不是不會改變策略——不大規模集結就可以了。

魔軍主力在儘可能向天竺老巢方向收縮的同時,利用東南亞原始森林極多的特點,留下了大量以中級異魔為核心的小部隊,這些小部隊行動非常敏捷,而且道路透過性遠超人類部隊——凡是山羊能走的路異魔都能走,因此可以出其不意的攻擊人類的後勤部隊。

在這種戰鬥中,人類聯軍的後勤線承受了巨大壓力:這類戰鬥一旦開打就是近身戰,編入後勤部隊的少數裝甲車輛難以掩護所有無防護軍車,而且異魔可以先透過異能偷襲一輪,打掉幾輛裝甲車。

更重要的是,這種小規模戰鬥,異魔可以自主選擇戰場,它們可以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人類追不上。

這種戰鬥異魔的優勢就很大了,雖然人類在近身戰中也不是毫無抵抗之力,但每次後勤車隊遇襲都要損失幾十人。

在PLA看來,1比10的交換比也是吃虧的。

這種情況下,自然就需要大量精銳組成小部隊跟異魔的小部隊對抗了。

對人類來說,優勢是小部隊可以呼叫空軍、航空兵和無人機支援,有時候還能呼叫遠端炮火。

劣勢是單兵戰鬥力不如有中級異魔支撐的魔軍小部隊,一個不小心,小分隊級別的人類小部隊就會全軍覆沒。

楊逸率隊抵達前線附近,與李紅旗匯合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這種情況。

“我們的損失很大。”老朋友見面,還沒來得及寒暄幾句,李紅旗就開始訴苦:“每天都能接到小分隊失蹤的訊息,每條這種訊息都是20到30條人命。但即使這樣,後勤車隊還是經常遭到襲擊而損失慘重,部隊對我們的怨氣很大,有不少人責怪我們不能抓住異魔的小部隊……”

卻沒成想,楊逸聽到這話,只是嘿嘿一笑:“呵呵,挺好的。”

“挺好的?”

“對啊,你現在為每天幾十人的損失煩惱,這當然很好啊。”楊逸樂呵呵的說:“我那個時候,全世界每天平均要陣亡三萬人上下,這事我以前跟你說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