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龍那邊還有其他幾個值得注意的點。

一個是:科學家們發現,阿龍不是把所有機器都變成機器人,而是隻能變交通工具型別。

比如,他不能把一臺縫紉機變成機器人,但能變腳踏車,只不過腳踏車變成的機器人簡陋的可笑。

另外,阿龍能變得上限目前是200噸,也就是說,坦克飛機自行火炮特種卡車火車頭等等丟在他的變形能力範圍內,但因為他自身能量的原因,自重超過100噸的機器人只能維持半個小時,越重維持時間越短,約輕維持時間越久。

經過計算,科學家們認為價效比最高的是60噸上下的機器人——更輕的機器人戰鬥力較差,更重的機器人維持時間較短。

當然,這不是一個絕對值。因為阿龍變形的機器人還受到原型戰鬥力的影響,比如一輛99A變成的機器人戰鬥力遠遠超過一輛自重百噸以上的泰安特車變成的機器人,只不過泰安特車變成的機器人泛用性更廣罷了。

還有一點,阿龍可以操作飛機變成機器人,而且,似乎機器人還能飛!但阿龍不會開飛機,所以他成功把一架J10變成機器人後,起飛沒升高几米就一頭栽了下來。

由此又可以得出一個新結論,阿龍自己的駕駛能力也會影響機器人的戰鬥力發揮——他會開車,而且車技相當強,所以車輛類變成機器人在他手裡戰鬥力都不弱。

但他不會開飛機,連起飛都難,而飛機變成的機器人在地面上效能並不強,甚至可以說很弱。

於是科學院和工程院又做了另一個實驗:阿龍操作一架J11變成機器人,但他自己不負責駕駛,另找一位PLA王牌飛行員駕駛這臺機器人。

結果,這臺機器人表現出極強的機動性,如戰鬥機的特技動作,什麼眼鏡蛇,什麼落葉飄飛起來都輕輕鬆鬆。甚至戰鬥機完全不可能做得到的機動,比如空中懸停、倒飛等等只有直升機才能做到的動作同樣也能輕鬆完成!

機動性達到這種程度,飛行速度還絲毫不減(唯一的問題是,雷達隱形效能不用想了,不過打異魔也用不著雷達隱形效能),所有戰鬥機飛行員都清楚這臺機器人具備多麼強的戰鬥力。

甚至,在做對比試驗的時候,用J7製造的機器人在機動性方面能輕鬆壓倒普通三代機,但明顯不如三代機機器人。

也就是說,視距內的空戰,3代機機器人>2代機機器人>普通三代機。

更別說機器人還有一定陸地戰鬥能力了。

這一系列小心翼翼的實驗,還驗證出了阿龍的另一個極限:他變成的機器人不能超過他自己半徑一萬米範圍,而且隨著他的能量逐步消耗,這個範圍時刻縮小。

等他自然恢復或者使用靈魂寶石,這個範圍也可以恢復。

楊逸堅決不同意阿龍現在突破,所以使用多少能量寶石才能讓他達到需要突破的極限,這一點沒能實驗出來。

最後還有一點,阿龍變成的機器人,是同時消耗他的能量以及燃料的,也就是說,機器人本身仍然需要柴油或航空煤油,不能只憑阿龍的能量驅動。

結合以上實驗,PLA、科學院、工程院等部門,針對阿龍的異能做出如下決定:

第一,現在的首要任務是測繪仿製阿龍變形出來的戰鬥機器人,目前確定了兩個測繪重點型號:15A輕型坦克和J15戰鬥機。

選擇這兩個型號的原因是:

雖然99A才是目前是地面戰鬥力最強,且價效比最高的型號,但現在主要任務是測繪仿製,機器人維持時間與戰鬥力的價效比比單純戰鬥力價效比更重要一些,這一點,自重輕很多的15A輕坦更有優勢。

至於J15戰鬥機,則是平衡了空軍和海軍需要的折中選擇:海軍也需要一款能變形的戰鬥機器人,既然軍艦普遍超重,海航就成了唯一選擇。

因此,在必須儘可能縮小型號範圍以儘快完成測繪工作的情況下,艦載機就成了唯一的可行性選擇——因此PLAF也不得不開始接收PLAN的鹽水雞,好處是J15也是側衛家族成員,PLAF的飛行員不至於不會用。

而且,技術都是想通的,說不定等測繪完成後,PLAF可以自主組織人手對其他型號飛機進行改造。

原本還想再測繪一款直升機,但改造後的飛機機器人完全能夠達成直升機機器人的全部效能,所以最終武直十沒有列入測繪清單。

“我們這裡的工作很緊張,測繪完這兩個型號後,我們還要測繪更多型號,直到我們形成一套完整的變形機器人體系。”科學院方面相關人員對楊逸說:“將軍同志,我們不得不申請把隴川同志調配到我們部門來,他沒法跟你去前線了。”

“他雖然是我的部下,但他畢竟是國際友人。”楊逸問:“他個人是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