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黃河(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竹趕忙道;“什麼計劃,先生快說!”
王熬道;“第一,佔領魏國之後,設法聯合齊國田橫和彭越,讓他們時刻不停的在東線牽制項蠻子,第二,利用呂雉夫人的影響力招降劉季軍的餘部,這些人中可是有不少的人才呀!而且他們現在正盤踞在成皋、滎陽一線,對於我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項羽要攻秦,滎陽是必經之路。臣覺的,大王要和項羽爭天下,一定要奪取滎陽背靠睢陽,這樣,大王就能穩穩的守住三晉和關中。等於在函谷關之外有了第二道防線。滎陽和成皋落在敵人的手上,函谷關就像個‘精’赤的嬰孩一樣,直接暴‘露’在項羽的鐵蹄兵鋒之下,關中時刻要受到威脅。
王竹一想到劉邦當年在滎陽一代受的苦,心裡就發顫,不以為然地說;“滎陽雖然險要可是也比不上函谷關,我們要打項羽還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不一定非要在那裡堅守吧!”
王熬神秘一笑;“臣讓大王堅守滎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敖倉!”
“敖倉!”聽著耳熟,王竹一時想不起來了。
“敖倉是始皇帝時期設立的天下最大的糧倉,那裡囤積的糧食足夠幾十萬人馬吃上三五年的,如果得到敖倉,關中的負擔就會輕多了。而且在函谷關外設防據守,有更大的機動和靈活‘性’,萬一這裡守不住還可以回到關中去,可是假如函谷關失守,我們還能退到那裡去?”
王竹心裡以前一直在納悶,怎麼劉邦這麼執著,非要和項羽在滎陽、成皋一代拼命,無論如何也不放棄,幾次差點丟了‘性’命,原來是這麼回事兒?裡面還藏著玄機呢!
第一批秦軍由王陵率領的大約三千餘人已經渡過了黃河,搶佔了陣地,王陵立即不成了防禦的陣勢,防備敵軍突襲,為後續部隊繼續過河做足了準備,這樣一來,王竹一顆懸著的心,徹底的放了下來。
“馮敬果然沒有失信!”
王竹和王熬等人跟著第三批計程車兵過河,此時的灘頭陣地上,已經有一萬多秦兵了,即使是敵軍來突襲,相信憑藉騎兵的強悍也可以壓制兩個時辰,後面的部隊會陸續的強攻上來。
十幾萬強悍的人馬,從清晨紅日高照渡河,一直到黃昏時分,全部到了對岸。此時的魏豹還在離睢陽城不遠的山路上做美夢了,夢想著不久的將來吞併三晉作威作福和楚霸王項羽分庭抗禮,威風八面呢。
灌嬰、王陵、章平、司馬欣、辛勝四人率領三萬騎兵保護著王竹和一眾謀士,在大隊人馬之前來到夏陽城下。王竹還是有些擔心,黃河邊沒有圈套不代表夏陽城沒有圈套,畢竟勝利來的太容易了,心裡總是忐忑。中了彩票後出車禍的可是大有人在呀!小心為上,小心為上。
夏陽城四‘門’敞開,城頭上站滿了魏兵,一個個頂盔貫甲,眼中有神!只是手裡沒有兵器。
這情形有點怪異,你說是投降吧,沒看見白旗。你說是空城計吧,‘門’的確是開啟了,可是城卻沒有空,上面站滿了‘精’裝的戰士呢。
王竹有點犯傻,這是唱的哪一齣啊,這些魏兵難道心甘情願跟著秦國‘奸’細馮敬造反,他越想越覺的可疑,所以,不敢進城,就在城外高喊:“寡人是秦國大王,馮敬,還不出來見我。”馮敬不是不想出來見他,他在城內化妝呢!
王竹看到一輛戰車緩緩的從城內駛出來,車上只有一個穿著鎧甲的將軍,長的很威武,濃密的鬍子,小小的眼睛,雙眉之間還有顆黃豆大的黑痣,一雙耳朵大的像蒲扇。個子高高,膀大腰圓。
馮敬駕白馬,舉白旗,著白衣,脖子上套著白帶,背上還捆著荊條,看到王竹就從車上跳下來,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大王,臣該死,臣背叛了秦國,臣真心悔過,棄暗投明,還請大王一定原諒!”
王竹想下馬,灌嬰一把扯住了他的袖子,搖了搖頭。王竹身子坐正了,大聲說;“馮將軍快起來,你不但沒有罪還有功勞,寡人今天就把夏陽城賜給你做封邑,封你為夏陽君。至於你兄長馮劫,寡人會給他平反昭雪的。”
馮敬本來就是這個意思,跟王竹玩了一招以退為進,讓王竹給他封賞,所以才如此隆重登場,現在目的達到了,連忙千恩萬謝的站起來說道;“大王,請入城!”說著就過來遷馬!
王竹可不敢入城!城裡可都是魏國人,不提前打點好了,進城後還是會有危險的。他衝著城頭喊道;“眾位將士都辛苦了,每人賞賜萬錢,算是寡人的一點心意。”城頭上頓時一陣歡呼。看來,魏國人並不像楚國人一樣愛國。關鍵是這個魏國建立的時間太短暫了,人民對魏豹還沒有什麼感情。
王竹使了個顏‘色’,灌嬰和王陵,分別率領一路騎兵,齊頭並進,兩路進城,在城內夾道為王竹護航。王竹帶著章平、司馬欣、辛勝從兩路兵馬夾成的甬道中穿過,大搖大擺的進入了夏陽城。
夏陽城的城‘門’一直開著,秦軍的騎步兵源源不斷的進入城內!
夏陽城在向北又一座城池名叫安邑,攻破了安邑才是魏豹的都城平陽。馮敬給王竹等人詳細的介紹了安邑城池的情況!
“安邑守軍差不多有三萬人,領兵的大將是柏直,柏直英勇善戰,武功高強,熟悉兵法,不過,他很年輕有些魯莽,不難對付!難對付的人是堅守平陽的上將周叔。這人是魏豹的親信,從魏咎起兵開始一直征戰沙場,實戰經驗很豐富,而且為人沉穩,非常厲害!平陽城至少也有三萬守軍,而且,都是‘精’兵。”
王熬道;“攻陷安邑小城易如反掌,不過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不讓魏豹發覺,就非常困難了,我有一計,不知可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