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瑾瑜這幾天忙得不得了,沈凝也在為擴充套件自己工作室的事情奔忙著。

因為趙瑾瑜事先給她提供了一些怎樣管理公司的寶貴經驗,她現在正準備自己親身實踐一下。正好最近幾個專案做下來,加上手上攢著的工資,完全夠她先為工作室僱兩到三位新成員了。

沈凝專門找林零徵求了一下意見。畢竟招新員工這件事也非同小可。新員工加入工作室之後,她們就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樣,直接把做專案獲取的酬金分了。還需要考慮到給工作室其他的員工發放每個月的固定酬勞。儘管更多的人手能夠負擔更多的專案,沈凝還是感覺這件事情需要經過林零的同意。

“當然沒有問題啊。凝姐,你才是我們工作室的老闆,而且我住院的那段時間,你操心了這麼多,這件事情你本就可以全權決定的。”林零答應得很乾脆,“要不然這樣吧,以後我也按照員工的待遇就好了,工作室的財政大權就都把持在你手裡吧。這樣我也很放心,你管理起來也很方便。”

林零這樣體諒,沈凝也感覺很有動力。她向林零說出自己初步的規劃——

整個工作室先粗略地分成攝製組,文案組和外聯組。每個組別由兩個員工組成,外聯組就主要負責對接新的合作專案,並且對專案進行甄別和篩選,和合作物件進行洽談。攝製組和文案組,自然就是各司其職,把專案給依次完成。

至於月薪,就按照一般新媒體崗位的平均工資數目去發放吧,這樣一上來不會給工作室太大的壓力,也不會讓應聘者覺得待遇不行,不考慮加入。

就這樣,兩人打著商量,把招聘啟事整理出來,釋出在了網路平臺上面。

沈凝早就有心理準備,她感覺第一天很可能一個來諮詢的人都沒有。果不其然,即便是已經接觸了WITH的大專案這樣的工作室,因為註冊資本太低,也很容易被平臺和應聘者忽視。

所以第二天,沈凝調整了戰略,開始主動聯絡一些個人主頁上重點標出了新媒體技能的個人使用者,問他們有沒有意向加入凝零七工作室。

一天下來,一共有十多位個人使用者同意參加凝零七工作室的招聘。

為了迎接這些主頁上聲稱自己各有所長的招聘者,沈凝還精心設計了筆試題目。應聘攝製組的需要提交自己原創作品的連結,完成一個關於專業拍攝知識的問卷並且正答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應聘文案組的則必須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提交一篇沈凝規定好的商業策劃類命題文案,排版作圖行文都要獨立完成。文章質量不合格以及二十四小時內沒有作答完成的都會被直接淘汰。

林零知道沈凝要以這種嚴格的方式篩選新人的時候,都不由得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凝姐,咱們這樣......會不會有點過了啊。咱們也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工作室,這一上來就提要求,會不會被應聘者嫌棄啊......”

“當然不,”沈凝倒不會這樣認為,“一來是我們從來不會隨便接單,做的專案都是很有分量的,完全有資本和底氣這樣做。二是隻有經過了嚴格的篩選,應聘者們才會珍惜這個崗位,我們也可以對他們的真實水平有個摸底。”

林零細想想覺得也對,於是不再反駁沈凝的意見。

誰知道他們這條筆試面試的要求一發布,竟有幾位應聘者臨時要求退出。

“你們怎麼突然來這麼一項規定啊?弄得人猝不及防。有你們這麼招人的嗎?”

“我可是頂尖院校畢業的碩士,排隊要招我的單位有一大把。要不是你們主動來私信的我,哪還輪得到你們?竟然耍我......別的沒什麼好說的,那就祝你們一個人也招不到,早日關門大吉好了。”

......這一個個氣急敗壞“破防了”的樣子,看得沈凝和林零都一愣一愣的。

還真是一群奇葩。自己能力不足,還抹不開面子,不肯承認。

學歷並不完全等同於能力。永遠只會拿學歷來當作自己的唯一競爭力,靠標榜自己的學歷想要獲取職位,而非正常提交簡歷後大方展示自己能力的人,多半是能力和學歷不完全匹配的人。或許擅於讀書,但絕不可能能做好工作與實踐。

沈凝並不會為這種“人才”的流失而感到惋惜。她稍一平復心緒就想明白了這個問題,並且和另外幾位確認要走筆試面試程式的應聘者核對了時間。

剩下的人當中,有七個人都透過了筆試,其中有四個人做得非常突出,沈凝還很仔細地在名單裡先把他們標註出來,列為面試過程中的重點觀察物件。

第二天就是面試的日子。沈凝沒有辦法在靈感傳媒上班期間跟他們對接,就只好提前知會他們,在她午休的時間進行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