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關於“閱兵”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塗山會盟。

據記載,大夏部落的首領鯀,當年建造了很高的城牆來保衛自己,但那個時候部眾都想離開他,而其他部落則對大夏虎視眈眈。

直到大禹當了首領後,情況才有所改觀。後來大禹拆毀城牆,填平護城河,用道德來教導百姓。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

就這樣,大禹在塗山邀請諸侯會盟。

傳說在大會上,大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載歌載舞,表示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而前來會盟的氏族部落首領都帶著玉器和絲綢一類的貴重物品,表示對禹的臣服。

塗山會盟中,儘管禹沒有發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懾諸侯,從而“化干戈為玉帛”。

大禹的行為,實際上就是“閱兵”的雛形。

三月初二,劉文昊便組織了一場大閱兵!

自打李彥仙接手練兵以後,咱們不得不說,此人不愧是名將!僅僅數日的功夫,這平晉鄉軍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而經過李彥仙練兵以後,無論是唐家兄弟還是張元乾和譚明喜,都對李彥仙心悅誠服。因為大家都能看出來,李彥仙確實是有過人之處。

在這裡,李彥仙又進一步的進行精簡,剔除老弱病殘,最後將平晉鄉軍裁剪到只有五千人的配額。

宋朝軍制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一廂。五千人,也就是兩個軍的配置。看似軍隊人數少了,但戰鬥力卻不敢同日而語。

如今在李彥仙的操刀之下,平晉鄉軍真可謂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後李彥仙對於整個平晉鄉軍可謂是從嚴治軍,這一點一經推出,說真的,有了軍紀的軍隊可不是那一盤散沙能比得了的。

尤其是壽陽城的老百姓們,自從這平晉鄉軍裁剪以後,特別是有了軍紀軍規,老百姓們對於軍使衙門更加的擁護起來。

至於老道士吳青雲為什麼在這個時間段上了長壽山,其實還是跟周瑛等人有關。

原來,隨著張元幹加大了審訊力度,終於在孫遠航那裡開啟了一個缺口!

就這樣,關於向同甫和白英的事情終於浮出了水面。同時,大家也終於明白了盧家所謂的動機。

就是啊,盧家不愁吃不愁喝到底圖什麼呢?

說白了,這還真不能用一句話兩句話講清楚。原來這些年以來,周瑛一直耿耿於懷的就是她初戀的死。

雖然這婦人曾經墮入風塵,但卻在那裡遇到了她的真心,也就是那個被盧德光陷害致死的陳公子。

陳登高字公輔,本是衙門裡的一個押司,卻在一次無意中撞破了一些醜事,所以才會被盧德光陷害。

但周瑛心裡明白,殺害陳登高的兇手另有其人,也就是大宋的將門之一,麟州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