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可如何是好呢?”

李綱聞聽此話,連忙應道:“官家請且放心,只要朝廷舉措適當,金人就會見機退去!”

說到這裡,趙桓面色漸漸好轉了一些。可誰知那李綱卻又話鋒一轉:“如果朝廷迫於金軍的威勢,答應他們的全部要求,金人就會輕視我們,就會後患無窮!”

李綱侃侃而談,將大宋此刻的優勢以及女真人的缺點全都講了一遍,可那趙桓似乎抱定了心思,就見他下了逐客令,急忙朝著後宮走去,一邊走一邊還說道:“讓朕好好想想,等李卿家回來,再、再做打算……”

看著趙桓的背影,李綱咬了咬牙,久久沒有開口。

到了第二日,果然,還是讓李綱猜對了!

此次代表大宋出使金營的李梲,到了金營,嚇得什麼都不敢說,只是領回了斡離不提出的議和條件。

一、給金軍五百萬兩金子,五千萬兩銀子,牛馬一萬頭,綢緞一百萬匹;

二、尊稱金帝為伯父,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三、派宰相、親王到金營為人質,把金軍送過黃河。

“官家,這女真人此舉乃是亡我之心不死,萬不可同此等賊人議和!”

李綱一開口,便據理力爭,數典金人之殘暴與背信棄義之事。

可還沒等李綱說完,左相李邦彥則是反駁道:“非也非也,臣以為,女真,蠻夷也,我大宋乃中土富饒之地,拿出點銀錢換取平安無戰事,也是天下之幸事耳!”

李邦彥能登上相位,完全和此人喜歡揣摩上意有關,甚至在趙桓登基以後,大多的時間,他都把自己當做了天子的發言人。

早在趙桓令李梲去談判,李邦彥就明白了,官家是想議和的。所以他又怎能不站出來反對呢?

還有,李邦彥可是出了名的主和派!

歷朝歷代,每逢外敵入侵,如何應對局勢,廟堂之上總會呈現對立的兩派,即主和與主戰派。

但是這個時候也很有意思,就是主戰派往往被稱為愛國者而流芳千古,而主和派往往被稱為賣國賊而遺臭萬年。

不過其實真正的原意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主和派與主戰派只是應對局勢變化而有不同看法與立場,二者並不總是忠奸立辨、善惡分明的敵對派別。

就比如說在當時的主戰派,經常會被扣上妄言主戰,致肇釁端,致使社稷阽危的大帽子。

因為沒有辦法,打仗就是打經濟。就像是強盛的隋朝一樣,文治武功在整個歷史的程序之中都是扛把子的存在,但為何這麼強盛的朝代只存在了三十多年呢?

原因不還是一聽到打仗,朝堂之上每個人都嗷嗷叫的原因嗎?

而就在朝堂上為大金國的條件爭執不休的時候,遠在大宋的河東又發生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