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認識千門的老前輩,劉文昊便在他的授意下起了這麼一個騷包的表字。

表字不僅是宋代,歷朝歷代大多如此。古人重禮儀,因此在男子二十歲冠禮後,會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

賓主落座,二人相視一笑,而後便開始閒聊起來。

然而越說下去,劉文昊便越迷糊,這老小子到底是什麼意思?難不成是自己猜錯了?這縣太爺只是因為自己曾是秀才,所以才高看自己一眼?

秀才一說是從漢朝開始的,其實歷朝歷代,數宋朝的秀才最不值錢。這麼說吧,兩宋三百年,宋朝的秀才被用的稀碎,以前還會稱呼那些有名有實力的稀缺讀書人為秀才,而到了大宋卻成了只要進了縣學就能被稱為秀才。

這就相當於我們稱呼小學生為讀書人一樣,其實挺可笑的,但對於這個年代來講,又有些順理成章。

當然,劉文昊的秀才之名可不僅僅只有這一個,他的秀才前面還有落第二字,那可就不簡單了。

宋朝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能參加科考,最起碼也是飽讀之士吧,至於落第不落第的沒人在乎。

別的不說,就拿劉文昊面前的李岸來講,此人連科舉都沒有參加過。可想而知,這落第秀才的身份會給人增加多少額外的印象分!

“子明啊,此次解陽曲之危,你功勞不小!待此間事了,本縣定當向朝廷通報此事,到時候,朝廷定然會重重有賞……”

這客套話劉文昊豈能聽不出來?

就見他淡然一笑,隨後回道:“明府大人謬讚了,解陽曲之危乃是明府大人指揮有方,少府大人排程有理,怎有學生之功呢?”

李岸聞聽此話大感意外,此時這縣太爺別看表面上波瀾不驚,但心裡卻已經猶如翻江倒海一般。他實在沒想到,眼前這個小子還真是個人物!

早在賊兵退卻,唐家寨諸人進入陽曲縣城之際,李岸就已經知曉,那破敵之策正是出自眼前這小子。

本來李岸和唐家多有間隙,要不然也不會在唐家寨佈下段清那麼一個棋子。可他卻萬萬沒想到,他竟然下了一步臭棋!

這麼說吧,當初舉薦段清的就是李岸,因此,段清通匪,嚴格上來講,他李岸可是撇不開關係!

也正是如此,他此時迫切需要一個唐家人來給他保駕護航。

但是問題來了,十幾年前他就和唐家不睦,此時出了問題,唐家人還能管他?不落井下石都是李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也正是這樣,他才想著和唐家人搞好關係。不過這老滑頭又有自己的那一套,因為他著實不想唐家人憑此事騎在自己的脖頸上。

正好在這個節骨眼的時候,耿傑在午宴之中注意到了劉文昊,而後更是旁敲側擊瞭解到劉文昊在唐家的地位,就這樣,才有了此時的“小聚”。

李岸想的很簡單,既然你們唐家人不喜歡這個贅婿,那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而且在這個時候,李岸越發的欣賞起劉文昊來,心頭逐漸的生起了拉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