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劍斬百年運,捨生而取義(第2/3頁)
章節報錯
“其實我與你一樣,曾是陋巷少年,發奮苦讀,經歷重重磨難坎坷,也有種種際遇,這才進了山崖書院。拜師求學的那段時光,是我齊靜春這輩子最開心的歲月,後來先生出山之時,便交給我這根簪子,算是對我的一種期許和囑託,如今回頭來看,這麼多年來,我做的一直不好,先生要是知曉的話,一定會十分失望!”
這根碧玉簪子蘊含著齊靜春與老秀才的師徒情誼,情意之重遠勝珍寶,陳平安如何敢收?
“這東西留在我這裡,也只能隨我一起埋沒了!陳平安你很好,解開了我數十年的心結,這根簪子算是謝禮,你就放心收下吧!”
陳平安遲疑了一下,這才雙手恭敬的接過了這根材質普通的碧玉簪子,真誠的道謝。
“陳平安記住了,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你都不要對這個世界失去希望!”
齊靜春滿臉欣慰的看著這位貧寒少年將簪子收下,恩師遺物能夠贈送給這位純淨赤誠的少年,不會辱沒了他老人家的名譽。
齊靜春看著離開的少年背影,轉頭看向了身旁的虛空,一道身影再次浮現,正是之前離開的十四境純粹劍修周珏,他身上的青袍被春風拂動,面色莊嚴,一雙劍眸之中閃爍劍光,周身鋒芒畢露,劍意浩然,連身後的千年古槐樹都不斷震動,似乎承受不住此等氣勢。
“齊靜春,你真是讀書讀傻了,居然打算以命相搏,只為護住這驪珠洞天內的六千居民,難道你忘記了自己的大道追求,不想為你文聖一脈挽回聲譽嗎?”
齊靜春腦海裡浮現出了那位老秀才,往日的一幕幕都記憶猶新,臉上露出了懷念和堅定的神色,緩緩道。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好一個捨生取義,不愧是文聖一脈天資最高的齊靜春,三教合一,有望成為開宗立派的祖師!”
周珏撫掌讚歎,腰間的畏因飛劍嗡嗡作響,劍鳴聲如同一曲天籟,動人心魄,讓人陶醉。
“不過,我如果告訴你文聖沒有死還活著,不知道是否可以改變你的決定?!”
文聖,乃是儒家的第四聖,十四境的大修士,提出了性本惡,以及事功學說,四十歲修道,百歲喝道十四境,是萬年以來最快躋身十四境的修士,在世俗王朝中,考取過最高的功名就是秀才,故他又被人稱為老秀才。
老秀才有五位親傳弟子,分別是崔瀺,左右,劉十六,齊靜春,以及日後的陳平安。他曾經一腳踩踏下一座中土山嶽,然後跑去天幕處伸長了脖子,讓青冥天下的道老二朝這裡砍。後來代表儒家參加三教辯論,一身學問讓數位佛道兩教驚才絕豔的佛子道種毅然轉投儒家門戶,最後一次三教辯論,老秀才勝了之後,正襟危坐,伸出了雙手道:有請道祖,佛祖落座!由此可見其人氣魄之大!
齊靜春聞言渾身一震,眼睛瞪到了最大的程度,激動看向了周珏,大聲問道。
“此話當真?”
“自然當真!”
周珏看著情緒激動的齊靜春,表情淡定,不急不緩的說道。
“當年的三四之爭,雖然你們文聖一脈表面上是敗了,但這也不代表亞聖,禮聖就真的贏了!”
三四之爭,是指儒家內部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爭論。這場爭論是由文聖和亞聖發起的,文聖推崇事功,信仰人性本惡,而亞聖則提倡禮樂,主張人性本善。這場爭論不僅關乎儒家內部的學術方向,更在實際的政治和社會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雙方在中土神洲的兩大王朝各自推廣“禮樂”與“事功”,以六十年為期限,對比優劣。
然而,當時浩然天下內憂外患,文聖出於大局考慮,選擇犧牲個人學說的勝負,以維護儒家和浩然天下的整體利益,他以一人一脈的生死,換取浩然天下的安寧。
“經此一敗,老秀才自囚於文廟功德林之中,外界之人皆以為他已死,就連你們幾個弟子也是如此!”
周珏目光如劍,刺穿了無盡虛空,看到了那位自囚功德林的老秀才,臉龐上滿是皺紋,眼睛渾濁,神色安詳溫和,臉上不曾有一絲愁苦,反而掛著笑容,看上去有些為老不尊,不修邊幅。
“咦,你小子是誰,居然可以隔空萬里窺探文廟功德林,不愧是十四境的純粹劍修,實力遠超三教的十四境修士!”
老秀才直起了彎曲的腰桿,臉上露出了好奇之色,察覺到了一道鋒利深沉的目光注視,咂咂嘴巴,驚奇的問道。
“不愧是文聖,居然可以察覺到我的注視!”
“晚輩劍氣長城劍修周珏!”
一道清朗的聲音在功德林中響起,傳入了老秀才的耳中,讓他暗暗吃驚。
“沒想到劍氣長城居然出現了一位如此年輕的十四境純粹劍修,真是了不起,老夫那萬年以來最快躋身十四境的修士名頭要送給你了!”
老秀才學問精神,智慧練達,從這道聲音中大概判斷出了周珏的年齡,心中越發震驚,不足百年便躋身十四境,而且還是純粹劍修,這等天資甚至超過了三教祖師,堪稱人族第一。
“你師父可是陳清都?”
“家師寧恆!”
周珏聲音稍顯沉重,隨即收回了目光,只留下了思索的老秀才。
“寧恆,這又是何方神聖?居然能夠教匯出這麼驚才絕豔的弟子!”
周珏目光湛湛的注視著齊靜春,十分好奇他得知了恩師老秀才還活著後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恩師還活在世上,自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這不會改變我的想法,我儒家子弟,豈能捨義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