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的話沒有錯,若是形成一個定時定點的考試,那麼每年被吸引來的人才也是會遠遠不斷的。

而且他們還只是備用官員,還可以繼續考察一下他們實際的施政效果,避免出現那種徒有其名之輩渾水摸魚。

“臣以為此計可行。不過目前陛下只是掌管了關中和漢中兩地,若是想要吸引天下英才,那必須廢一番力氣了。”跟上劉協的思緒以後,鍾繇也是琢磨著點點頭說道。

和招賢榜一樣,若是劉協想要把這個科舉搞得有聲有色,那麼就必須在第一次使用的時候就打響名號。

也就是說第一次參加這個科舉考試的人必須有些名頭和話題度才可以,甚至這個當選的第一人最好能夠留下一番功績。

“嗯。朕想想。這天下英才頗多,但是若要將他們聚集到長安來,單憑朕的名號肯定是不夠的。”劉協不禁自嘲了一下。

所謂人各有志,他雖然是大漢的天子,但是有些人志向本來就不在執政上面,任你怎麼樣邀請他們,他們都不會回應。

這種行為在歷史上並不罕見,甚至很多有名的隱士都是拒絕過做官的邀請的。

有的有可能會出山,但是也得執政者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邀請。

劉協對於自己禮賢下士的態度還是十分有自信的,但是一個政府也不一定要那些名聲在外,治理能力超強的人物。

只要這些官員能夠按照上頭的政令實行,然後及時給他們反饋就足夠了。

那些真正的政治人才一般也都是在上層,如鍾繇這種。

“不如讓蔡議郎主持。他乃是當時大儒,在學術界有很多的相識,應當可以將他們邀請前來的。”鍾繇提起了自己的意見。

君臣兩人就是如此,若是他們兩個在一個想法上面達成了一致,就會一起給這個想法想如何實施。

“不錯。但是名頭還是不夠大。這件事情還是要斟酌一番才行。目前還是現將漢中的事情完成吧。如今春季將過,夏季就要來了,還是要將規劃及時做好才行的。”聊了一會,兩人也沒有聊出一個所以然來,只好將這件事情先行放下了。

他們目前的重點還是必須放在漢中的事務上面。

“那臣便先去調查一番。”鍾繇也明白有些想法並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所以也就先行離去了。

這種事情還是調查才具有發言的權利,他們兩個現在不過是用自己的所知範圍在考慮這件事情肯定是沒有辦法說一個所以然出來的。

所以鍾繇決定還是回去和自己手下那批招賢令找來計程車子瞭解一番,讓自己清楚他們到底在想著什麼比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