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宮中有什麼東西?

當然就是那些孤兒和工匠。

這些日子他們已經在民間聽多了百姓對劉協的歌頌,關於孤兒的問題更是已經被編撰成了歌曲,流傳於民間。

既然是去看孤兒,那麼為什麼要帶上這麼一群人呢?

這是眾人心中的第一個疑問,但很快他們都得出了一個結論。

天子時想要培養自己的班底,要不然也不必培養這些只有十二三歲的孤兒。

鍾繇和賈詡相視一笑,他們兩個因為經常在劉協身邊的緣故,所以對這件事還是略知一二的。

但是楊彪卻想得更多,這些還是都不是世家的人,按世家的話他們都是寒門之人。

陛下想要培養一個寒門的班底,這意味著什麼已經很是清楚了。

楊彪在那一刻便皺起了眉頭,天子對待世家的態度似乎比他想象中的要決絕許多,自己的決定到底對還是不對呢?

而蔡邕也想起了前番天子讓自己編著的蒙學書籍,原來就是要用在這個地方嗎?

路程並不算遠,不過十來分鐘,但是幾位大臣的心境卻已經完全不是原來的樣子。

很快,高定便將眾人帶到了幾座高大的建築旁,建築中已然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

幾位大臣和劉協也紛紛化身為好奇寶寶將目光投向了建築內部。

教室內一位教師正舉著一本書高聲領讀,而下方的學生每人都有一張桌子,桌子上也放著一本書。

“陛下…………這。”率先出聲的是蔡邕。

因為他看到了那些紙質的書籍,數量龐大,他甚至想要直接衝進去看一下是不是真的。

這一個教室並不小,足足有六十幾個學生,這麼多的書籍足矣讓蔡邕欣喜若狂了。

“蔡議郎,莫要驚慌。這幾本你先看著。”劉協轉身讓高定拿出了幾本書籍,上面都方方正正地寫著蔡邕編著的新蒙學書籍。

然後高定又將書籍分別遞給了眾人。

“陛下,這花費了不少錢財吧。”楊彪看著嶄新的書籍很是感嘆地說到。

他想不到劉協給學生全部都使用了紙質的書籍,這樣抄寫起來也是要花上很多功夫的。

“確實耗費了不少,主要是這紙張。”劉協也是拿著一本書,很是肉疼地說到。

因為是劉協的造紙作坊現在還沒有辦法完全將技術吃透,所以製作起來很耗時間和材料。

但是這個紙張的質量已將是相當不錯了,下一步劉協已經讓他們著手研究竹紙了。

“陛下,這書是何人抄錄?為何這字型如此相似?”鍾繇觀察了好一會突然開口說到。

而聽到他這麼一說眾人也紛紛發現的這個奇特的現象,甚至他們對比了不同的書,只要是相同的字字型便是一樣。

這說明什麼?

這個抄錄的人寫字的功力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能夠完美地控制每一個字。

劉協看著議論紛紛的大臣則是在一旁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