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上來收了紙張,未曾糊名便遞送到乾徵帝身前。

書生們起身,規規矩矩地立到一塊,聽候皇帝發話。

“唐愛卿,你且過來同朕一道審卷。”乾徵帝側頭,朝唐錚笑眯眯招手。

“喏。”

唐錚起身朝乾徵帝走去,坐在他身側,兩人一道審捲起來。

批批改改半晌,乾徵帝的面色時好時差——他雖長不上朝,不問政事,卻也不是個糊塗蛋兒。哪些書生是花瓶,哪些書生腹中有文墨他還是能辨認出來的。

“好,好一句少年強則國強!”

驀然間,乾徵帝朗聲大笑起來。

少年強則國強……

唐錚抬頭,看向站在最前面的那位書生,眼中深色漸露。

顧子機,那個執行者是你麼。

是了,叫乾徵帝龍顏大悅者,便是顧衡所撰的那篇少年志說。

看罷顧衡卷子,乾徵帝見是最後一張,便大手一揮:“李正德!”

“奴才在。”李正德忙上前一步。

“傳朕口諭,鎮北候顧子機,恩科殿試高中榜首狀元及第,特此立召佈告天下。”乾徵帝說罷,又揮了揮手,“罷了,朕自擬一道聖旨,你讀了去。”

“喏。”

乾徵帝寫罷,將聖旨遞給李正德。

李正德將聖旨帶到宮門旁的市井,朗聲宣讀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乾徵三十一年,金陵顧子機,恩科殿試高中榜首狀元及第,汴京曾子良,恩科殿試高中榜眼及第,汴京王易安高中探花及第。另擇五人,共入朝奉君!今特此佈告天下,舉國同慶。欽此!”

聖旨內容在半晌間傳遍大街小巷,人人皆知那鎮北候摘了狀元郎的頭冠——他要衣錦還鄉啦。

鎮遠將軍府。

謝老聽聞此事,不免老淚縱橫,感慨良多:“阿城,子機不負你厚望,成了文狀元啊。”

與此同時,顧衡殿試中舉的那篇少年志說也被書生們傳了開來,成為了往後寒門子弟入朝的第一由頭。

後文案丟失,只有南周史書上留下了那麼幾段話,卻仍千古流芳。

南周史書載話如是——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南周,與天不老!壯哉我南周少年,與國無疆!”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國為未來之國。國之精華,盡在少年也。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應為當下。”

“古有奴隸伊尹入朝輔佐商湯,有太公釣魚輔佐文王,有蜀中漢王三顧茅廬,今有我輩江湖書生,入朝為官,是為南周之大幸也。若不分貧賤,皆入我朝,效於君主,則為國之幸。”

“少年,為國之本;少年,為國之根。我輩少年既出,子子孫孫,孫孫子子,前赴後繼,南周何愁不興也。”

也是因為這一篇少年志說,讓即將在朝為官的曾廣和王易安,還有一眾書生們更加堅定了心中的念頭。

和顧子機同仇敵愾,廢除貴族舊制,讓少年子弟重振華夏漢人之威!

此書傳出,顧衡除卻摘下少年狀元郎的頭冠,又被名儒們譽為了南周第一公子。

這個名頭,他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