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此去,願天佑我楚國(第2/3頁)
章節報錯
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當報效國家。
“我已無為官之心,想要在這山腳開一私塾,教書育人。”
張居閒搖頭,他對官場已經失望了,當今官場奸臣當道,還不如在這鄉野之地教書育人。
“先生自便。”
年輕道長沒有阻攔,親自將張居閒給送下山。
半年後。
張居閒在武夷山腳建造起來了一間私塾。
說是私塾,其實也就是數個茅屋搭建的,張居閒特意還找了年輕道長,讓他給私塾提名。
若無道長贈書之恩,豈有這私塾之日。
年輕道長也沒推遲,揮毫寫下四字: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第一年,來上學的孩子只有十二位,年紀最大者已經十歲,年紀最小者不過三歲。
然而張居閒絲毫不在意,認真教導,可即便如此,兩年之後依然有三位學生離去,最終只剩下了九位。
道觀的桃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
十年後,武夷渡所屬的藍田縣百姓被一道訊息震驚到了。
藍田縣本次縣試,九位高中考生出自一個村子。
一時之間武夷山腳下的趙家村在整個藍田縣出名了,三顧茅廬也在藍田縣讀書人心中成為了一處聖地。
許多達官貴人紛紛前來邀請張居閒教導他們孩子,但無論這些人開出多少束脩都被張居閒拒絕了。
這些達官貴人退而求其次,便是將自己孩子送到三顧茅廬來入學。
偏僻的趙家村,也第一次迎來了馬車絡繹不絕的場景,三顧茅廬門外,每日都有馬車來回接送小孩。
原來的三間茅屋也是擴建到了十間,張居閒的學生數量達到了五十位。
山上道觀,年輕道長手一揚,在他面前有著道道青煙,這些青煙很快沒入他的體內。
“讀書之魂,文人之道嗎?”
……
……
七年後,張居閒最早的九位弟子科舉高中入朝為官。
張居閒也是邁入了五十知天命之年,除了教書育人之外,閒來無事便是上道觀和年輕道長喝酒聊天。
武夷山陡峭,但張居閒每次上山卻絲毫不累,張居閒偶爾好奇談起,年輕道長也只是微微一笑。
三年後。
有數封書信從遙遠的京城傳來,張居閒收到信後,把自己關在書房沉默不言。
很快,武夷渡的百姓們也聽到了訊息。
鄰國侵犯邊疆,二十萬大軍壓境,邊疆三城將士拼死抵抗,城破之日,鄰國將軍下令屠城七日,三城百姓被屠戮殆盡。
這是百姓們得知的訊息,而張居閒從弟子傳回的書信中知道的更詳細。
敵軍冒犯,奸相為了私慾,阻止派兵增援三城。
三城被破,七日屠城,訊息傳回京城,朝堂震怒,奸相被打入天牢,權傾朝野三十年的奸相終於下臺,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然而武國大軍入侵已是事實,失去了邊境三城,楚國便是無險可守。
張居閒把自己關在書房一天的原因,他的三位弟子都準備前往邊疆。
忠君報國。
這是他傳授給這些弟子們的思想。
“弟子雖手無縛雞之力,也要上場殺敵,若讓敵寇鐵騎踏入,山河破裂,百姓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