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代表幕府將軍以及天皇陛下在此懇請恢復朝貢,此乃我倭國上下所有人的期盼啊…”

說著說著,其餘的倭國使者也將自己的腦袋重重的磕在了地上,口中重複著恢復朝貢的話語。

可李明啟卻在這些人不敢抬頭的時候冷笑了幾聲。

華夏的宗藩關係比較奇特,它是一種確保邊境安寧的“羈縻”手段,作為以華夏為宗主國的宗藩體系。

表面上看來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係,周邊國家要向華夏“稱藩納貢”,受華夏冊封,並由華夏賜與印璽。

言情吧免費閱讀

而實際上這種宗藩關係只是維繫華夏和周邊各國友好關係的一種形式,並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

而倭國與明朝的關係,其實很微妙,也比較複雜。

明初時,由於倭寇的騷擾,明廷寄希望於透過外交途徑來抑制倭寇侵擾,對倭國實行羈縻政策,頒賜給勘合(朝貢貿易許可證),准許他們入明朝貢。

朝貢貿易,一定程度上,就是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維繫關係的主要手段,明日之間存在朝貢貿易,那麼也可以理解為雙方是存在表面上的“宗藩關係”的。

但是,雙方對於朝貢的理解並不一樣,明朝企圖以此作為“羈縻”的手段,以消除“釁隙”;而倭國卻將其看作是營利的機會,甚至當時倭國諸侯之間把戰爭經費都寄託在朝貢之上。

因此,倭國各大名、寺社往往因爭取入明朝貢激烈地競爭著,終於在嘉靖時於寧波釀成了拼殺事件,即“爭貢之役”。

此後,明朝改變對日貿易政策,罷市舶,中斷與倭國的貿易,結果造成了大規模的倭寇騷擾,也就是所謂的“嘉靖倭亂”。

當倭患平定之後,明朝雖然在州月港宣佈開海貿易,但對倭國仍實行嚴禁政策,且終明之世,兩國未再恢復過正常貿易關係。

後來倭國出了個豐臣秀吉,天天做著侵略大陸的夢想,忍不住派兵歐打了朝鮮。

沒想到被揍了的朝鮮找到大明告狀,後來大明出兵,給了豐臣秀吉一個大耳刮子,讓倭國實力大損。

這也是後來德川家康得瑟起來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倭國一開始確實屬於大明的屬國,接受大明冊封。

但現在這些倭國使者拿這個理由來說事就有些耍賴的意思了。

並且這些使者只說藩屬國,卻絲毫沒有提要付出什麼利益。

看樣子是把李明啟當成了以前朝代的皇帝作風,以為嘴上喊著朝貢就能得到好處。

可是他們根本就想不到李明啟是那種雁過拔毛的性格,對於這種沒有好處的事情怎麼可能感興趣。

再說了,他們可是倭國啊!

要說李明啟最討厭的國家那肯定就是倭國無疑。

就算印度、呂宋這些狗屎一樣的國家加在一起都趕不上一個倭國。

其次就是帶英、西班牙、荷蘭、秘魯…這些國家。

而米國則是必須單獨拿出來歸為一檔的。

因為米國處於倭國與其他國家中間,可以說是並列於倭國在李明啟心中的地位,只是稍微低一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