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澳門半島(第1/3頁)
章節報錯
對於這座炮臺,丁義是大開眼界的。
因為他從來就沒有看見過這樣潦草的炮臺。
“你們這裡的炮臺都這樣?”丁義看向被兩名士兵提留著的主教問道。
主教的身材能裝下兩個丁義,圓滾滾的肚子加上肥大的胖臉足有兩百斤。
教堂在遭遇炮擊之後,主教大人第一時間就躲到了地下室中藏了起來。
至於那些跑到教堂裡的葡萄牙士兵們,則是在反抗的時候,被轉管機槍掃射死了絕大部分。
說真的,要是電池發明的時間比較早,估計馬克沁之類的機槍很可能就不會再出現了。
畢竟電動的轉管機槍可要比馬克沁之類的射速快上很多,並且槍管的冷卻問題也藥比水冷的馬克沁強上幾倍不止。
現在新明帝國的新式機槍的研究工作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暫時還沒有找到比轉管機槍還好用的機槍出來。
不光如此,轉管機槍的型號已經發展出了許多代,比如艦用轉管機槍、陣地轉管機槍、突進轉管機槍、還有馬車款的轉管機槍,減少槍管數量和更換小號子彈的可以被士兵們提在手上的轉管機槍也已經出現在了圖紙上。
不過因為有了衝鋒槍以及仿製的AK初代步槍之後,那種當初被設計出來用於進攻的轉管機槍就暫停開發了。
不過騎兵們有意將這種小號的轉管機槍搬到戰馬身上,聽說已經開始進行實驗了。
說實話,新明帝國皇家研究院中靠譜的研究很多,但不靠譜的研究更多。
而大多數那種不靠譜的研究往往最開始只是一個點子,然後就被立項分配給那些被‘請’到新明帝國的白人科學家們進行研究。
至於那些人原來是不是發明創造出了比較偉大的東西,這些李明啟通通不在意。
他們的發明再重要,對他的新明帝國都沒有任何幫助,反倒是有可能給其他國家帶去變革。
現在李明啟恨不得其他國家全都退化成中世紀那種,然後新明帝國開著飛機坦克碾壓過去呢。
所以對於這些白人科學家的態度,李明啟是抱著得不到就毀掉,得到了就當成工具人的想法。
《仙木奇緣》
“回…回大人的話…這裡的炮臺…就是這個樣子的…畢竟這裡不是重要區域。只有澳門半島的大炮臺才是真正的炮臺…”
主教那磕磕巴巴的漢語讓丁義聽得十分費勁,不過意思他是聽明白了。
“我就說嘛,如果你們葡萄牙的炮臺都是這種樣子,真不敢想像你們是怎麼安然建國幾十年的…”
丁義瞭然的點了點頭,如果偽清連面前的這種簡易炮臺都攻不下來的話,那他敢說偽清已經沒救了。
雖然凼仔這裡的炮臺有著重重缺點,但靠著得天獨厚的地形,扼制海面上的戰艦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現在國防軍是從陸地開始進攻的,所以這座炮臺跟不設防沒有什麼區別。
凼仔跟路環兩島雖然此時因為不如澳門半島受葡萄牙人重視,但架不住這裡的葡萄牙人亂跑,所以想要完全清理一遍需要的時間估計得幾個月或者半年的時間。
畢竟上岸的國防軍士兵僅有一個營,所以現階段丁義的任務就是破壞掉兩島上面的城鎮,具體點就是能用上的全部帶走,用不上的或者體積太大的就地燒燬。
在丁義帶著國防軍橫掃凼仔、路環兩島的時候,李明啟的座艦已經來到了剛被封鎖的澳門半島的外港。
這裡是葡萄牙人對外的主要碼頭,另外提一句,此時的那些人工島還沒有出現,比如凼仔跟路環兩島之間的人工陸地,後來的口岸天地A區都沒有出現。
並且以澳門半島上的大炮臺(又名聖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大三巴炮臺)為核心,與媽閣炮臺、東望洋炮臺組成了一道堅固的軍事防線。
其中大炮臺位於澳門半島中央柿山又名炮臺山之巔,由聖保祿學院的耶穌會會士於1617年開始修建,直至1626年才正式完成。
大炮臺佔地約8000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邊長均約為100米,四個牆角外突,為西方的稜堡形制。
稜堡是一種為防禦火炮進攻而被髮明出來的堡壘,其實質就是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
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稜堡面(通常是23個),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
大炮臺的設計是較為簡單的,四角均有一定的設計盲區,但已足以應對小規模的入侵。
大炮臺東北、西南及東南面牆身建基於3.7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牆身以夯土砌建,並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蕩,十分堅實,牆高約9米,往上向內收窄。
炮臺上子牆高約2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東南牆兩角更設有碉堡。
面向華夏大陸的西北牆身,主要以花崗石砌築,子牆較矮且沒有炮口設定,這主要顯示其對海外的防禦作用以及對偽清政府的友好姿態。
這座炮臺加上另外幾座炮臺將澳門半島防禦的嚴嚴實實,可以說是沒有死角。
在沒有接到攻擊命令的時候,太平洋艦隊的戰艦隻是在外圍封鎖,沒有進入炮臺的射程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