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後裝炮,但步驟也十分的麻煩,光是裝彈就需要分成好幾步來操作。

比如發射藥與彈頭由彈藥艙被傳送裝置送到炮塔內,然後炮組士兵會先將彈頭用推彈杆送進炮膛,然後是發射葯也是同樣步驟被送進炮膛。

再之後就是負責炮閂計程車兵將炮閂復位,然後可以發射了。

現在新明帝國採用的是阻斷螺紋式炮閂,如果是純螺紋式炮閂的話,那速度還會更慢。

阻斷螺紋式炮閂可以將炮閂直接推到原來的位置,然後用力轉動炮閂,讓螺紋重合就行。

而純螺紋式的炮閂就要麻煩的多了,光是把炮閂像是擰螺絲似的從火炮上擰下來就需要很長時間,然後復位的時候還要玩命的將它擰回去。

並且現在新明帝國的火炮不是那種老式的輪式炮架,也不是後來鐵甲艦時期的架退式炮架。

輪式炮架大家都知道,就是現在戰艦上主流的炮架了。

與拿破崙野戰炮的兩個大輪子式的炮架不同,艦炮炮架下方有四個或者更多的小輪子,發射之後後坐力會將艦炮連帶著炮車向後退。

如果不給這種炮架上加裝一根或者更多的繩索,那艦炮射擊一次之後,艦炮就不知道跑什麼地方去了。

而艦炮的架退式炮架也不是野戰炮那種的架退式炮架,艦炮的炮架分為上下兩部分。

下部分是前低後高的斜面,艦炮開火之後,上炮架會在後作用力的推動下向後移動,因為有斜坡的原因,所以上炮架在後退的時候會有一個爬坡的過程,所以後坐力就被抵消了。

但這種炮架也十分的笨重並且需要每次開火之後需要將火炮推回原來的位置並且調整射擊角度,十分麻煩。(我試試能不能弄個影片出來放彩蛋章)

所以現在新明帝國採用的是這種艦炮炮架的後一代產品——液壓復進式炮架。

這種炮架要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1880年以後)之後才會出現,北洋水師的‘致遠艦’上就用的這種炮架。

它也是上下兩部分組成,下炮架依舊是斜面,但它有一個液壓復進機構。

火炮發射之後,炮身以及上炮架會向後移動,但佈置在炮身兩側的液壓機構會抵消後坐力並且讓火炮重新復位。

但新明帝國皇家研究院改進了這一結構,在液壓機構的基礎上加裝了彈簧,讓炮身能快速復位並且不會移動角度。

現在新明帝國的技術還不能完全的拋棄掉下炮架這個機構,所以發射速度只能達到兩分鐘三發。

這個速度慢嗎?

不慢,並且已經非常先進了。

普通的艦炮往往需要十五分鐘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射擊一次,越往後射擊速度越慢。

不光是炮手的體力消耗,更多的是火炮開火之後,炮艙當中會出現大量的白煙。

這些白煙隨著開火的次數累計,最後會讓炮手不能瞄準與裝彈。

甲午海戰的時候,北洋水師大多數採用的都是前面說過的架退式火炮,開會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

就算是‘致遠艦’上的初級液壓復進式火炮,也需要2.5分鐘一發。

現在新明帝國改進過後的炮架,已經能讓火炮達到每分鐘兩發的速度了。

海戰中唯快不破,不光是戰艦的速度要快,火炮開火時也需要快。

因此在雙方不斷接近的時候,新式戰艦就給帶英的遠征艦隊好好上了一課。

位於甲板兩側的主炮炮塔將火炮轉向瞄準了前方。

一邊快速前進一邊開火,每分鐘兩發的射速,一個炮塔兩門主炮、兩個炮塔,也就是一分鐘可以射出八發炮彈。

等到距離更近一些之後,船頭的兩門副炮也開始了射擊,這種兇猛的火力讓這些遠征艦隊的艦長目瞪口呆。

這還不算,他們的炮彈擊中了對方艦身之後,會被船殼上傾斜的裝甲給彈開。

別說是開花彈了,就算是實心彈對這些新式戰艦的傷害都沒有多少。

但要是讓新明帝國的406毫米口徑的艦炮命中一發,那可就是災難了。

當先被集火的旗艦直接被當場打成了渾身冒火的移動大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