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實用科技航天公司的“密集試飛”計劃也不算離譜。

幾十年前,聯邦發展太空梭的時候就計劃一年發射24次,也就是每月發射兩次。

這麼算的話,太空梭計劃的複用時間是半個月,這其中還要算上太空梭在太空軌道上待得時間。

也就是去一趟太空軌道回來,太空梭得在兩週之內完成檢修,然後再次飛向太空。

結果事與願違。

太空梭由於技術難度大、系統設計複雜、零部件更容易耗損,從起飛、上升、軌道執行,再入大氣層直到返回著陸過程中,需要經受各類極度嚴酷的環境。

在這期間,太空梭的弱點就在使用中逐漸暴露出來的,它的系統遠不止將載人飛船和運載火箭兩者單純相加那麼簡單。

所以不僅單次執行成本過高,風險也大,於是就把發射頻率從計劃中的每年24次下降到5次。

並且因為技術原因,太空梭的事故率非常高,自由聯邦僅有的5架太空梭就有兩架在執行任務時候發生了爆炸、解體。

加上它沒有簡單有效的逃生裝置,導致14位珍貴的宇航員為此喪命。

而且與火箭、飛船等一次性飛行器不同,太空梭的火箭發動機還要多次重複使用,壽命期間的總工作時間累計長達數小時之久,在當時那種技術條件下,這也為其執行任務帶來安全隱患。

於是後來聯邦也暫時放棄了太空梭專案,等待技術的持續進步。

而幾十年過去了,很多技術都得到了發展,實用科技航天公司的“木鳶”號空天飛機只是把這個頻率提升到了每月3次,也就是10天往返太空一次,在地面的檢修時間大約是一週左右。

這其實是很合理的。

畢竟埃瑪隆就說過自己的雄鷹九號火箭複用時間要縮短到24小時。

基本上就是火箭發射並回收了一級助推火箭之後,要在24小時之內完成檢修,並且還要再裝上二級火箭和載荷。

這樣就可以再次發射了。

也就是兩天就可以把同一枚一級助推火箭發射第二次。

只不過這是他的終極設想,目前他的複用頻率是一個月。

終極設想,那指不定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可實用科技航天公司這個,只要等到5月份就能知道真假。

而且這還不算完,按照實用科技航天公司的計劃,如果“木鳶”號空天飛機的5月份的密集試飛順利,那麼6月份就要把飛行次數提升到4次,一週一次。

如果真按照計劃進行,那麼4、5、6這三個月,“木鳶”號空天飛機就要完成8次往返於大氣層內外的飛行。

8次,這對於往返於大氣層內外的航天器影響非常大,埃瑪隆的雄鷹九號一級助推火箭經過一些輕微檢修就可以完成10次複用,但使用了10次之後,那枚一級助推火箭就要大修了,而大修之後能用幾次全看天意。

如果按照雄鷹九號火箭來說,8次就差不多該大修了,而“木鳶”號空天飛機竟然要在三個月之內飛完這幾次。

厲害。

而到了7月份,“木鳶號”就不飛了,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檢查、保養和修復,不是它有問題所以停飛,而是要為載人航天做準備了。

等到8月份,它會先進行一次無人飛行,如果確認飛機狀態良好,第二次就會進行載人飛行。

這就是木鳶號空天飛機的……短期計劃!

至於長期計劃,那就是實現載人航天之後的事了。

等滿足了國內載人航天任務的需求,實用科技航天公司會在木鳶號的基礎上發展民用旅遊型號,開拓“廉價”的太空遊市場。

然後配合實用科技集團即將建造的商業空間站,實現多元化的太空旅遊專案。

再之後,實用科技航天公司會在木鳶號的基礎上發展……私人空天飛機。

允許私人購買,開拓私人太空遊市場。

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