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優勢有多明顯,劣勢就有多大,因為它的方案是小企業團隊提出的,所以技術能力不足,導致它們有大量的技術需要攻克,報價直接飆到接近100億聯邦幣。

而且團隊還嚴重低估了整個登月艙的重量,使得宇航局懷疑其任務架構可行性和執行能力,團隊也已經意識到了超重問題,但未能提供清晰可行的解決方案。

還有關鍵技術上缺乏詳細的資訊、缺乏足夠證據證明登月艙貯箱加註系統的設計成熟度和效能、低溫流體管理系統、推進劑長期貯存系統的設計和分析細節不足且不一致等問題,嚴重降低了宇航局對其如期完成該功能開發的信心。

而到了埃瑪隆的“登月飛船”上,那評估結果就不一樣了。

宇航局認為“登月飛船”的各項效能大大超越了合同要求,比如登月飛船可獨立在環月軌道飛行100天,超過了宇航局規定的90天目標期限,這就可以在獵戶座飛船延遲發射的情況下為任務提供更大靈活性。

對於沒錢的宇航局來說,報價三家中最低,這就是一個大優勢。

而且登月飛船強大的月表投送能力為宇航局後續的大規模月表活動帶來了很大便利,可直接投送加壓月球車和居住艙等大型裝置,也可支撐更多次及更長時間的月表艙外活動。

得益於其巨大的貨艙容積,可以靈活分配加壓和非加壓貨物空間,也提供了潛在的大規模月球樣品返回能力。

這些優點並未以犧牲登月艙安全性為代價,在月表出現緊急情況需提前返航時,可利用其推進劑餘量來加速升空至環月軌道。

動力系統提供了全面的動力冗餘能力,宇航局稱其設計“令人信服”,這些設計在緊急情況下為宇航員提供了靈活性,並在多個階段提高了安全性。

該能力已經在星艦SN15的試飛中得到了實際驗證,試飛上升段一臺猛禽發動機意外關機,飛控實時重新規劃了飛行策略,憑藉剩餘的兩臺猛禽發動機,星艦仍然順利著陸。

登月飛船配備有兩個氣閘,可提供冗餘的進出艙能力,且每個氣閘均配有獨立的環控生保功能,可為宇航員提供必要的緊急居留空間。

冗餘的推進劑在意外情況下可為宇航員提供大量生命支援用消耗品儲備,比如分解燃料獲得氧氣。

在任務可持續性上,登月飛船滿足宇航局的所有要求,無需任何月表設施的情況下可提供4名宇航員的居留空間。

貨運空間和能力可在無需額外研發情況,提供月表可持續開發的能力和靈活性。

基於與普通“星艦”的通用性,該方案直接具備了重複使用條件和能力,可大幅避免重新設計。

這一切的優勢,都來自於“登月飛船”巨大的體型。

而巨大體型也同時帶來了劣勢。

比如登月飛船需要多次連續快節奏的密集發射才能執行任務,這被宇航局認為是一項重大缺陷。

密集發射是為了多次大規模低溫推進劑在軌加註,宇航局認為這也是一項重大風險。

哪怕它降落到了月球上,可它的艙門距離月表高達30米!

跟1米的那個簡直是兩個極端,這非常不便於宇航員進出,需配備電梯。

一旦電梯出問題,宇航員要是在飛船裡還好說,要是宇航員是剛從外邊科考回來,那……就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