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鳶,傳說古代木製的形狀像鳶的飛行器,又稱……風箏。

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做的。

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昇天空……」

魯班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也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

甚至《鴻書》行還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至於是不是真的,那就不知道了。

畢竟想讓純木質的飛鳥飛起來,可不容易。

但“木鳶”代表的飛翔夢想,也一直沒有斷絕。

今天,一架“木鳶”起飛了,人們激動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不過木鳶號空天飛機升空之後並沒有直接加速衝向太空,而是在天空盤旋,並作出從簡單到複雜的機動動作,以此來檢驗飛機效能。

這就是空天飛機的優勢,它可以像普通飛機一樣水平起飛,並且可以做到普通飛機那樣的空中機動。

也可以用12~25倍音速的高超音速在30~100公里高的大氣層內飛行。

還可以直接進入地球軌道,成為航天飛行器。

在返回大氣層後,可以像飛機一樣在機場著陸。

這種高度的便捷性和通用性,足以讓它成為了優秀的空天往返運輸工具。

在木鳶號做測試的時候,指揮中心每塊螢幕上都有不同的資料,工作人員都在一絲不苟的盯著資料的變化。

這上面有溫度、飛行高度、大氣壓力、飛機速度、燃料消耗情況、飛機密封情況等等眾多資料。

上面的資料中,哪怕僅僅是一個小數點後的微小變化,都需要詳細的記錄下來,甚至能引起現場技術人員的緊張。

只要有一點不對勁,他們就會立刻讓木鳶號降落,而不是帶著問題飛向太空。

同時,不管是在現場觀看的人,還是在網路直播間觀看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在關注著空中的那架空天飛機,看著那架靈巧的白色精靈。

如果不在意天空中那臺飛行器相比戰鬥機稍顯圓潤的外形,那它現在的展示動作完完全全就是戰鬥機的靈活動作,誰會想到它其實是一架可以飛出大氣層外的航天器。

尤其是它在空中來回穿梭引起的呼嘯聲,簡直跟低空飛行的戰鬥機一模一樣。

人們之前見到的航天器往往都是大圓柱火箭、大肚子太空梭,反正跟靈活和小巧沾不上邊,哪見過這麼靈活的。

不過這長時間的盤旋和機動實驗也讓那些純粹看熱鬧的人有些不解,讓他們感覺這不會……就是一架飛機吧?

眾所周知,航天器的燃料非常寶貴,哪怕用了新燃料,但就這麼在大氣層裡飛舞,剩餘的燃料還能飛到太空嗎?

雖然它的表現不錯,也很震撼,但是人們可是衝著“空天飛機”的名頭來的。

以至於很快就有人在網路上帶節奏了。

實用科技的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不過他們沒說什麼,因為他們最清楚木鳶號的能力。

一會的功夫,工作人員彙報說第一階段的實驗資料已經全部收集完畢,可以進行第二步超音速實驗了。

總指揮就通知空天飛機那邊:“木鳶,第一階段結束,所有資料正常,進入第二階段實驗。”

收到通知,木鳶號空天飛機不再做機動,轉到預定方向開始加速。

飛機加速之後飛向高空,眼尖的人能看到飛機“腰部”出現了一個錐形氣雲,然後飛機很快縮小消失在了觀眾眼前。

“轟隆!”

之後又傳來一聲巨響,人們知道木鳶號突破了音障。

“牛批!”

“感覺跟戰鬥機一樣啊!”

“我感覺更像當初的協和超音速客機。”

“看的我熱血沸騰,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