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初期,宇航員們只能在小小的載人艙裡活動,甚至都稱不上活動,那時候身體被牢牢的綁在座椅上,說活動也只是動動手指,把牙膏一樣的食物擠進嘴裡。

到後來載人艙大了,能稍微活動一點,再後來有了單艙的空間站,活動空間就更大了。

之後再一點點增加、組合,有了多艙結構。

雖然當時的空間設施都不如現在國際空間站的功能齊全,還有各種現在看來充滿危險隱患的設計,但正因為一代一代的研究,有那些技術驗證,有那些缺陷,然後才有了他們所處的國際空間站。

論先進和舒適性,國際空間站已經比不上繁星空間站、未來遊樂園,甚至是聯邦私人公司發射的充氣空間站了,畢竟後來這些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晚發射二十年。

“後來居上”在其他領域不好說,但是在科技領域,那肯定是對的。

一切的東西都是從零開始的,先解決有無問題,也就是“有總比沒有好”。

再加過一代一代的發展,才會出現最優解。

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們看完影片,稍微討論了一下,又說了“政治正確”的詞,就又開始忙碌了。

畢竟他們是宇航員,不是閒著沒事幹的網友們。

頂多就是工作的時候帶了一些別樣的心思。

作為國際空間站,它的運營方是非常看重國際宣傳的,甚至有靠這種宣傳要經費的意思,所以每天都會有專門的宇航員去穹頂艙拍攝照片。

穹頂艙又稱圓頂屋,是歐羅巴空間局建造的國際太空站觀察臺元件。

它的總高度1.5米,最大直徑2.95米,設有6個周邊窗戶和1個天窗,全部窗戶均附有活動遮蓋板來避免因受到小型流星體及太空垃圾撞擊而導致的損毀。

&nilstd1553匯流排介面裝置,以及機械臂控制檯。

安裝完成後,此觀察臺為太空人提供一個直接觀察機械臂操作、已泊接的太空船及遠眺地球的地方。

以前的時候這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區,只是等商業空間站升空之後,它的觀景效果立刻就被蓋了過去。

不過在國際空間站上,它依然是最佳的觀景位。

今天負責拍攝絕美地球風景照的是湯姆,他漂浮在穹頂艙旁邊,拿著“長槍短炮”一頓亂拍。

其實天天在空間站裡看這些宇航員們也會膩,不過地球上的人可沒這個待遇,所以任何空間站視角的照片都很新奇。

現在繁星已經是早晨了,剛剛看了跟它相關的影片,湯姆也格外注意這個國家的風景。

作為階梯狀的地形,繁星的東邊是一片綠色,而到了西邊就是大片大片的黃褐色,那是沙漠戈壁的顏色。

不過隨著晨昏線一路向西推移,他竟然在大片的黃褐色裡看到一抹綠色!

“這是?!”

他趕緊調整相機,然後把這驚人的景象拍攝了下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