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批新船的載人首飛可比首艘飛船的首飛大膽多了,在技術自信和超級燃料的加持下,一天時間就飛到了月球。

下降階段,奔月飛船噴射出炙熱的火焰進行減速,然後在前哨站的指引下,飛船的六隻著陸裝腿就穩穩的停在了月面之上。

有這樣動作的飛船不是一艘,而是接連三艘都穩穩的停在了著陸平臺上。

前哨站的著陸平臺已經大變樣了,跟原來的“原生態沙土地”不一樣,現在它就像是直升機的著陸平臺。

因為飛船的載重原因,它不是用鋼板鋪成的,也沒有用什麼水泥,而是用了一種特殊的固定液,等月球車把預定地點碾平之後撒了上去。

等那裡的月壤固定住之後,航天員們又給它上了好幾層特殊塗料,抗冷、抗熱、抗輻射,最終成了現在的著陸平臺。

等三艘奔月飛船都降落完畢之後,登月航天員們沒有急著出艙,而是在檢查所有的裝置之後,開始著裝新的艙外航天服。

新航天服叫做“動力型硬式航天服”,是艙外航天服,所以看起來比較厚重。

不過跟現役的艙外航天服的厚重可不一樣,它的外表是裝甲樣式的,而不是紡織材料樣式。

這符合了它的“硬式”名稱,也讓它看起來不像大量使用紡織材料的艙外航天服那麼臃腫。

畢竟厚重和臃腫還是不一樣的。

因為使用了新型防護材料,這些航天服的硬式護甲可以輕鬆抵禦微型太空垃圾和微型隕石的撞擊。

這也讓新型航天服的結構更加簡單和明確,保證內襯骨架的使用空間,讓它可以為航天服提供額外的動力,也讓航天員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靈活的使用航天服。

它的後背有掛點,可以掛載太空機動裝置、生命維持拓展模組、特殊實驗模組等模組化裝置,可以讓航天員離開航天器,在太空中巡遊。

這表示它不僅能在月球上使用,還能在地球軌道,甚至任何太空環境裡使用。

動力型硬式航天服的配色是經典的宇航白,艙外航天服的常用配色,巨大的頭盔透明面罩閃著金燦燦的顏色,讓航天員可以直視太空中的太陽。

當然,透明面罩相對於新型護甲來說還是有些脆弱的,所以當航天員感覺工作環境不是特別安全的時候可以放下頭盔上的弧形護甲,那護甲可以完全遮住透明面罩,讓航天員透過攝像頭提供的影象來觀察外界情況。

這玩意,看起來真的像是一具……正經的艙外航天服。

好吧,在網友們看到它在直播裡的開合著裝方式時,就不能再直視它的名字了。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種航天服其實是一種動力裝甲?”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沒錯,不可能,大面積的頭盔透明面罩、艙外機動裝置和白色的塗裝,都顯示它是一套宇航服!”

“好傢伙,欺負我看的科幻電影少嗎?這玩意就是動力裝甲!”

“我知道有個叫‘士官長’的人,他就有一套這樣的護甲,只不過塗裝是黑色加軍綠色。”

“其實除了塗裝不同之外,‘士官長’的頭盔也比較小,直播裡這種就是典型的航天服頭盔樣式,但……也僅僅是樣式而已!”

看著這些快速飄過的彈幕,李未來就無奈的聳了聳肩,果然騙不了人。

地球人看到這東西,首先想到的果然不是宇航服,而是一套白色的動力裝甲。

而且在地球,它有更準確的名字,叫全覆蓋式動力裝甲。

既然這東西在太空裡都能使用,而且還是自帶動力助力的,那麼在地面使用起來更合適。

在地面,後背上的太空機動裝置沒啥用,噴氣的推力太小,在地面也就能吹動一張紙。

不過李未來設計了更適合地面情況的機動裝置,那就是藏在鞋子裡的機動輪。

只要啟動相應的功能,動力裝甲的機械足馬上就會變成輪滑鞋的樣式,然後在電機的驅動下快速前進。

同時也有相應的背部噴射包,不過不能飛行,只能作為助推進行加速或助跳。

這樣的話,硬式護甲可以抵擋子彈、全封閉模式可以防禦毒氣、輔助動力可以讓使用者更高更快更強。

也沒有擴充套件多少的非人形的結構,可以讓駕駛員使用現成的人類裝置。

這個特殊的設計,後勤人員聽了心滿意足的點頭。

然後,也因為有動力系統輔助的原因,動力裝甲背後的背部推進裝置可以直接換成彈箱,讓單兵可以使用車載的12.7毫米重機槍。

原先一輛輕型裝甲車架一挺12.7毫米重機槍,現在一輛車架一挺機槍再坐四臺動力裝甲,每臺動力裝甲也可以拿一挺重機槍,總共五挺重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