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繁星空間站,進化!(第2/3頁)
章節報錯
其中最難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找到一個強度超級高的物質,如果這種物質有了,建造太空天梯的基礎也就有了。
除此之外,太空電梯的建設還有很多問題要克服。
比如共振問題。
還有在“應力”作用下,同步軌道處最容易發生的斷裂問題。
以及為了減小“月球攝動”和“降低太空電梯風險”而不得不加的配重塊,這塊配重塊的運輸成本也是問題。
並且地面赤道“地面站”的選址也有問題,要考慮“常年風力低於2級”、“無積雨雲”、“季風環流”,甚至是“纜索斷裂”極端情況等問題。
如果原材料的運輸一切順利,接下來還要考慮能源問題。
第一種比較成熟也比較靠譜的,就是太陽能陣列。
每時每刻,太陽都會沿著一個球面均勻的往四周輻射能量,人類則可以利用這些輻射能力。
不過人類利用太陽能的技術還比較低階。
就拿國際空間站的舉例,其實它的艙室本體並不算太大,但為了保證它的用電,它需要巨大的太陽能陣列,甚至艙室本身的太陽能板還不夠,需要安裝特殊的桁架來部署面積巨大的太陽能板。
繁星的空間站擁有後發優勢,太陽能技術有所增長,但要是能拍攝照片,它的太陽能板絕對比艙室本體顯眼。
還是大。
要是這樣的太陽能電池陣列想給千米級航天器供電,那陣列面積一定是“鋪天蓋地”的。
當然,也可以不用太陽能陣列的方案,那就是使用高等級的可控核聚變。
只不過它需要“50年”才能研發出來。
谷脖
當然,這都是以前的顧慮了。
以前的超重型火箭不划算,那是因為它不能複用,用一次就扔,10米直徑的整流罩太浪費了。
空天飛機“不好用”,那是因為它的貨艙尺寸太小的,根本運不了大尺寸的航天器構件。
但實用科技可以把這兩項技術結合一下,造出可以複用的超重型火箭,再增加一下尺寸,那就是超超重型火箭。
也就是正在研發中的超級火箭發射系統,直徑20米的巨無霸。
用它來運送零部件,絕對所向披靡。
太空電梯的事倒是也有考慮,因為做“繩子”的材料已經有眉目了,就是石墨烯。
不過要造出太空電梯需要的“繩子”還得再努努力,所以乾脆就先用超級火箭助力千米級航天器計劃了。
並且太空電梯在太空軌道上的“配重”也需要先打個樣,千米級航天器就不錯。
所以就有了現在公佈的千米級航天器計劃。
說是這次的千米計劃,其實也是分階段的。
繁星空間站現有的“五十米”規模依舊是第一期,第二期不用“複製貼上”了,而是改名叫“三百米”。
這個“三百米”規模是加上第一期“五十米”的。
第二期計劃的第一步是增加空間站的對介面,這一步還用不到超級火箭,升級版的可複用長征五號就可以。
到時候會發射一個帶有飛船停泊設施的試驗艙,它有4米直徑的艙體,總長的16米,中間部分有對介面,可以對接到核心艙的“後邊”,跟核心艙形成“t字”結構。
這個特殊試驗艙的兩邊都有節點艙,但這種節點艙只有對向的兩個對介面可供航天器停泊。
比如木鳶號空天飛機和奔月級飛船。
當它們對接到這個節點艙上之後,它們的艙室就貫通了,且相距不到3米,加上奔月級飛船的生活艙阻隔也才7米,比之前要穿過整個核心艙才能搬運東西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