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工廠”生產衛星,便可以把衛星的幾何結構從發射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由於太空軌道空曠的微重力環境,衛星的結構在理論上可以是任意的。

甚至“太空工廠”可以像螞蟻築巢一樣,慢慢在太空中建築出一個比自身大得多、複雜得多的航天器,這將極大地解放太空工程師的設計想象力。

然後就是讓更低的衛星結構可靠性要求成為可能。

衛星在太空中的工作環境是真空+微重力,意味著不同零件之間並不會因為重力造成相互擠壓。

僅在這個意義上,衛星的力學結構不用再造得多麼“結實”。

由於衛星在火箭發射過程中要承受10~20倍的重力加速度衝擊,為了扛住這種強力衝擊,衛星從整體到零件都必須特別“結實”。

因此直到今天,不管是衛星的整體結構還是上面的零部件,發射升空前都必須要經過最苛刻的力學衝擊和振動測試,以確保整體結構能夠在“車禍”一樣嚴酷的衝擊+振動環境中完好無損。

這種對可靠性的超高要求,使得衛星所使用的零部件往往要經過千挑萬選,非常昂貴,提高了整體造價。

同時,很多效能優勢明顯卻唯獨不太結實的結構方案,無法被最終採用。

而在太空中直接製造衛星,則可以避免這些麻煩。

比如,可以把聚合物粉末打包發射到太空,再用太空中的3d列印裝置列印出衛星的機械結構框架。

還可以模組化衛星設計,提供敏捷的衛星修復能力。

所謂模組化的設計理念,就是把衛星拆分成幾個標準化的功能模組,就如同手機中的攝像模組、電池模組、天線模組等等。

每一個模組都可以獨立生產,並且可以隨時像搭積木一樣拼裝成完整的衛星。

這樣做的一個非常巨大的好處,是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對太空中的衛星進行維修。

現如今的很多衛星,經常由於動力模組耗損或者天線損壞等區域性小毛病導致整體報廢。

谷輚

如果在太空中能夠快速獨立生產出替換的功能模組,再由太空維修機器人將全新的模組進行更換,就可以大大提高衛星在太空中的使用壽命,提高維修速度,並且降低整個衛星系統的維護成本。

而且連製造資源都不用擔心,不說那些已經報廢的太空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太空本身蘊藏的資源的就極其豐富。

根據目前科國際科學團發現情況來看,經過地球周邊的就有幾顆很有價值的小行星,堪稱“飛行的財寶箱”。

&n型小行星,這個星體的大部分組成物質都是金屬,其主要成分是鐵和鎳等,這都是地球上用途廣泛的金屬。

然後是一顆名為uw158的小行星,它的基本組成物質是黃金,價值數萬億聯邦幣。

&n37093的巨大宇宙鑽石,這是一顆白矮星的結晶,它基本上就是一顆四千米長的鑽石。

最牛批的是一顆被科學家稱之為16psyche的行星,含有大量的黃金和鉑金,現在的市面價值為10萬萬億聯邦幣。

當然,這些東西都太大了,還不是二期空間站能啃的動的,但至少二期空間站讓不少人都看到了未來。

“好傢伙,這空間站也太牛批了!”

“這空間站也太大了吧,一期的單獨艙室都比國際空間站的單獨艙室要大,現在更是有了直徑18米的單獨艙室,這也太猛了!”

“旋轉模擬重力艙才厲害,人類終於發展出模擬重力的科技了。”

“驚了,原來空間站能幹這麼多事!”

“那這還是空間站嗎,感覺都像是太空城市了?”

“說太空城市還早了點,哪有300米規模的太空城市?”

“但是從配置上來說,跟之前的空間站差距太大了。”

“其實也差不多,二期空間站還是以科研實驗為主,哪怕‘工業區’也不是放開了乾的,大多還是測試性質。”

“城市不城市的先不說,你就說長度300米,太陽能板‘翼展’400米,加上粗壯的艙室,質量超過了1500噸,內部加壓空間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萬立方米的二期工程大不大吧?”

“大!太大了!”

“國際空間站的加壓空間還不到1千立方米,你告訴我這個5萬立方米?”

“是啊,別看它才300米,但架不住國際空間站的110米水分太大了,其實把太陽能陣列和大桁架去了,國際空間站的加壓艙主體也不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