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特殊的幸運飛行嚴格按照之後商業化的流程走,跟之前載人首飛和送老前輩們去空間站還是不一樣的。

衛正陽他們在艙室裡玩了一會,跟地球家園和祖國的合影拍了,跟其他太空遊客的合影也拍了,甚至有人激動之後感覺尿急,還去太空衛生間體驗了一把。

空天飛機裡的衛生間跟民航飛機上的衛生間大小差不多,只是裡邊的馬桶變成了太空馬桶。

太空馬桶是根據男女航天員的不同生理結構特點設計的。

它可以在風機作用下產生穩定、可靠的氣體流場,能夠使排洩物克服微重力影響完成收集,並實現抽真空封裝儲存等後處理流程。

這麼一來就解決了細菌滋生和長期貯存的難題,是航天員專屬的清潔衛士。

太空遊客們在學習中心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如何使用太空馬桶。

這要是學不好,那場面可就美了。

既然聊到廁所了,那也該吃飯了。

以後的商業化流程也是這樣,標準觀光路線就是繞行地球飛行三圈半,加上起飛和降落的時間差不多是6個小時,基本就是上午出發,下午返回。

在軌道觀光期間管一餐航空……哦,不,是太空餐。

早晨的話,是在航天中心吃一餐適合起飛的食物。

就像職業的航天員一樣。

職業航天員進入發射場之前,為了保證他們的飲食安全,他們吃的每一餐都是有專門的營養師進行調配,一般都是以溫性食材為主。

而且還有給航天員專供的蔬菜、牛奶、肉蛋等食品,這些都有一個嚴格的安全監測規定。

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航天員在進入發射場之前有一個絕對的飲食安全。

等旅遊結束回去之後,則是一餐豐盛的“慶功晚宴”。

而一說到吃飯,別說太空遊客們精神了,看直播的人也不困了。

又到了他們覺得挨虐但是又愛看的環節。

他們已經見過正經的國家隊航天員在空間站的太空吃播了,還真沒見過直接在空天飛機裡的吃播。

跟上來的航天員不僅是遊客們的地面訓練老師,到了太空也得監督、管理和保護他們,比如現在該吃飯了,他要開啟儲存櫃拿出食物,然後指導他們使用熱水加註和微波加熱裝置。

雖然這些都是在地面教過的,甚至還有一個簡單的考核,但上來之後還得注意一點。

畢竟模擬和實操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看著航天員分發給他們的軌道觀光太空餐,對比之前航天員們在空間站裡吃到的太空餐,這些太空餐要相對簡單一些。

更別說跟月球前哨站裡的天空餐比了。

但是對比早期的太空餐,他們吃的這些已經相當好了。

航天食品至今已經發展了半個多世紀,期間經過了多次更新換代,最早的第一代航天食品是牙膏類食品,這類食品最大的特點是便於攜帶和食用。

由於繁星的載人航天工程發展較晚,這一代的航天食品沒趕上。

也幸虧沒趕上,因為它們的味道和感覺實在是……糟糕。

第二代是一口吞食品,因為太空食品不能有碎屑,這是為了防止被航天員吸入肺裡。

繁星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裡攜帶的就是這類食品,有紅燒肉、魚肉丸、紅燜素雞、月餅、咖啡等等,一共20多種。

不過別看種類很多,都是常溫即食食品,開啟就能吃,不需要加熱或加水,屬於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