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很早之前的一次航天工程研討會。

李未來正在給航天工程委員會的人講解“奔月”級飛船和之後的整體航天工程設想。

“大家剛才也看到了,‘奔月’飛船的艙體外殼上裝了很多無防護的裝置,所以它不能像星艦登月飛船一樣直接降落到地球,但是不要緊,它可以停泊在空間站上。”

“到了空間站就相當於回到地球了,木鳶空天飛機隨時可以起飛, 雖然它的載重能力只有幾噸,但是從月球返回的飛船也帶不了多少東西,無非就是宇航員返回地球和帶點月球樣本什麼的,木鳶號的運力足夠了。”

“而且相對於墜落式的返回地球,空天飛機的返回過程還更安穩。”

“不過也只是前期可以這麼來,因為前期涉及到的裝置和物資互動並不多, 空間站僅有的對介面可以勉強應付, 可是後期的互動多了, 空間站的對介面就不夠用了。”

“所以下一步就是對空間站進行升級, 拓展艙段,增加飛船泊位,可以讓多艘飛行器同時停靠,還要增加機械臂,方便貨物的轉運。”

“這麼一來,空間站就會從單純的空間試驗場所變成人類走向太空的中轉站、碼頭或港口……”

聽到李未來說的這些,會議室裡的所有人都思考了起來。

確實,相對於直接衝進大氣層,雖然停靠在空間站上做物資轉運多了兩個步驟,但是總體考慮的話,還是相當合適的。

雖然多了兩個步驟,但是飛船的設計和製造就簡單多了。

要是直衝大氣層,不僅會增加飛船的複雜性,還會增加製造難度和製造成本。

畢竟地球環境、太空環境和月面環境,是三個完全不同的環境。

“奔月”飛船隻考慮太空環境和月面環境,它們有個相同點, 那就是真空。

而且月球重力也不算大,屬於低重力,跟太空環境的“無重力”差距也較小。

最起碼對比地球重力來說是這樣。

地球這邊最大的問題還是穿越大氣層,尤其是高速摩擦的時候會產生極端高溫,並且會讓飛行器的飛行不穩定,為了應付這些問題,飛船設計和製造的難度會直線升高。

那“奔月”飛船乾脆就不進入大氣層了。

同時,通用性好,也代表著啥都不能專精。

就像現在的木鳶號一樣。

得益於它及其優良的飛行效能,木鳶號的貨運能力已經完全沒問題了,現在已經開始為下個月的載人飛船做準備了。

也就是開始完善維生系統、安裝座椅、增加舒適性等等工作。

可由於它過於優秀,也讓不少人看上了它的貨運能力,哪怕它用的燃料比一般的航天燃料貴,但優越的效能足以蓋過一切。

更別說有些人還知道可控核聚變已經出來了,之後製備金屬氫也不再是什麼難事,成本也會越來越低,用木鳶號運一些精密的、緊急的、價值高的貨物非常划算。

只不過現在有個小問題,因為木鳶號到底是為載人研發的,所以艙門和空間站的對介面一樣,都是一個小圓門。

要是運一些標準尺寸的航天包裹和小東西還行,要是貨物的尺寸大了,比如完整的空間站實驗櫃,這種小圓門是肯定過不去的。

谷鐷

所以想要純粹的搞貨運,就得在木鳶號的背上開一個太空梭貨艙那樣的大艙門,同時機體結構強度也要做一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