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李未來說的一樣,現在他們用來製造長征九號超重型火箭的方法、技術和流程已經跟以前設想的不一樣了。

用來減小重量和高度的共底儲箱自由聯邦已經在用了,不算什麼新技術,但是把最新的無線傳輸技術用在火箭上,讓火箭沒有一根線纜,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

還有雄鷹九號可複用火箭的出現,同樣改變了人們對火箭的看法。

航天技術的成就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利益,但是高昂的發射費用使人們望而卻步,阻礙了人類航天活動的快速發展,降低發射費用、降低進入太空的費用、一直是人們的期望。

所以在50年前就有人提出研製重複使用運載器的計劃,其目標是透過重複使用技術來降低發射費用。

就比如太空梭。

可太空梭的實際結果正好與預期的相反。

自由聯邦雖然在太空梭的技術上獲得了重大突破,但在經濟運作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甚至單位有效載荷重量的發射價格反而超過常規一次使用的運載火箭。

其主要問題是太空梭大量使用新技術,使發射操作過於複雜、助推器和防熱結構沒有達到預期的重複使用率、載人載貨混合等一系列問題,結果使發射費用大幅上升。

就像一架龐大的客運飛機,它的“一生”要飛幾萬次,所以相對於它賺回來的錢,它的製造成本和保養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航天運載裝置不一樣,它要經常的穿越大氣層,幾千度的高溫、摩擦和抖動對裝置的損耗都非常大,就算把這些扛了下來,也沒有那麼多航天裝置讓它運載。

就像薄利多銷一樣,數量上不去,成本就很難下來。

於是自由聯邦在吸取研製太空梭教訓的基礎上,試圖用單級入軌方式的重複使用運載器來解決太空梭存在的問題,他們認為單級入軌的重複使用運載器操作可以象飛機一樣簡單,自由起飛降落。

隨著航天活動的開展,人們不僅希望能利用火箭把衛星、飛船等有效載荷送入太空,而且希望能將其某些關鍵部件、關鍵裝置、實驗結果從太空返回到地面。

太空梭的問世給了人們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啟發,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研製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成為可能,商業發射服務的低成本要求也使得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需要越來越迫切。

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需求的發展,人們發射的航天裝置越來越多了,甚至光一個“星際鏈路”計劃就要發射幾萬顆衛星,這要是還像以前一樣發射一次就扔一枚火箭,別說私人公司了,連國家都扛不住。

於是星際探索公司就研發了雄鷹九號火箭和大雄鷹火箭。

雄鷹九號還好說,它是運載“星際鏈路”衛星的主力,每個月都要發射,而且還取得了載人合同,要幫著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並且還有其他運載合同,每年要發射幾十次。

但大雄鷹火箭就不行了,從研發出來到現在總共沒發射過幾次,其中一次還是發射自己公司的跑車用來打廣告。

原因就是地球上並沒有幾個需要它發射的裝置,小裝置用小火箭就可以了,大裝置……說實話,大雄鷹火箭可以運載60噸的貨物上太空,可它的整流罩太小了,跟運載能力20噸的雄鷹九號整流罩一樣大。

它的箭體直徑只有3.7米,整流罩再大也大不到哪去。

哪怕真有大裝置讓它運,它可能也無法運送。

就像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它也就二十多噸,大雄鷹能運60噸,那豈不是小意思?

其實不是,因為它的整流罩裝不下。

當然,也因為自由聯邦的法律不允許,雙方的航天合作可是犯法的。

星際探索的老闆也知道這些,尤其是整流罩太小,所以它就搞了更大的火箭,直徑9米的星際飛船超級火箭。

同樣是可複用的,並且目標直接定到了載人登陸火星!

埃瑪隆作為一個善於打破常規的人,然後利用自由聯邦成熟的航天技術平臺,打造了一件又一件驚人的作品。

之前繁星的航天發展一直處於追趕階段,並且經費就那麼一點,很多東西不是說發展就發展的,可現在明明有了更大的計劃,並且還有了相當先進的技術支援,他們竟然轉不過彎來了。

“確實,是時候大膽一些了!”

“哈哈哈,說的也是,現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咱們的思想可不能再保守了。”

“哎,這方面還得看年輕人的,他們的腦子比咱們靈活多了,比如小李顧問,他就是非常厲害,不僅僅是想象力的問題,技術實力也非常的厲害……”

“是啊,以後就要看這些年輕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