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繁星的首次載人登月計劃(第2/3頁)
章節報錯
標註這麼多,只是他的設計人員們知道它只是為繁星首次載人登月而製造的,做完這個任務,它就退役了。
要是按照三步走,第一枚無人環月、第二枚有人環月第三枚載人登月的話,總共就建造三枚,所以乾脆給它一個非常高的指標,讓它成為某種程度上的世界第一。
也不枉它為繁星做的貢獻。
事實上,最初的時候並不是只有長征九號載人登月這一個方案,另外還有網友提供的一個方案。
對,就網友,畢竟繁星有關載人登月的專案都沒有立項,所以很多東西都是網友腦洞。
比如用新一代載人火箭實現載人登月的。
繁星原來的載人火箭就是長征二號F火箭,它可以運載8噸重的神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軌道。
神舟載人飛船的直徑只有兩米多,剛剛足夠運載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
但是隨著任務的多樣化,甚至以後還要執行載人登月技術,8噸重的神舟載人飛船就不夠用了。
於是就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
新一代載人飛船就厲害多了,直徑猛增到四米多,重量也超過了20噸。
這麼大的飛船,它可以輕鬆的運載7名航天員進入天空,順便還能裝一些貨物,要是航天員人數減少,運載的貨物還可以更多。
並且它還自帶衛生間,航天員可以在裡邊上廁所。
這就是為了載人登月準備的。
大型的艙體不僅空間大,而且使用的防護材料也好,不僅可以抵擋遠離地球的宇宙輻射,從月球返回地球時的超高速也不會被燒燬。
並且還能複用。
但這麼牛批的新一代載人飛船,長征二F這種小老頭火箭已經裝不下了,不僅裝不進整流罩,甚至就算裝下了,它也飛不起來。
它只能運8噸的神舟飛船,20噸以上的新載人,它無能為力。
所以就需要新一代載人火箭來運載這種新一代載人飛船。
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資料不錯,箭體也高達90米,快跟長征九號差不多高了,比長征五號高出30多米。
它的起飛質量約2211噸,運載能力是長征五號基本版的三倍左右,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為70噸,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為32噸,奔月軌道運載能力為25噸左右。
近地軌道運載能力70噸,運20多噸的新一代載人飛船當然是小意思,但是最讓網友們看重的則是它25噸左右的奔月軌道運載能力。
之所以看重這個,那是因為當初自由聯邦最開始的登月方案並不是有土星五號直飛月球,然後在月球軌道上演雜技,而是四選一選出了土星五號方案。
當初第一個方案是直接起飛。
此計劃提出由一個巨大的新型火箭攜帶一艘航天器,直接飛往月球,然後火箭在月球降落,任務完成後再次起飛,飛回地球。
可以說相當牛批且科幻,但實施難度也是科幻級別的。
第二個方案就是地球軌道交會。
此計劃只需要兩艘土星五號一半大小的“小型”火箭將登月航天器的不同部分送入地球軌道,然後集合並對接。
之後整個航天器飛向月球,再降落在月球表面。
只不過當時在軌道中集合多艘航天器的經驗較少,且地球軌道拼裝航天器是否可行也是未知數,所以此計劃未被採納。
第三個方案是在月球表面交會。
此計劃需要兩艘航天器被髮射,一艘自動航天器攜帶推進系統,先期登月,然後載人航天器晚些發射。
等完成任務之後,在月球表面做一個小小的“改裝”,再乘坐改裝出來的飛船返回地球。
第四個方案就是最終的月球軌道交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