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方面的技術就是李未來的強項了,原先的那臺動力外骨骼就是給動作非常不方便的“傷殘人士”使用的。

如果說之前的專案算是兩邊的強強聯合,那麼電源動力問題就不怎麼樣了。

像鋼鐵俠那樣擁有無所不能的反應堆僅是電影中的幻想,現有動力輸出較強的內燃機由於噪音、隔熱等問題無法應用,因此現在主流外骨骼系統均使用電池來驅動電動機。

高容量的燃料電池是目前研究的重點,但也只能勉強滿足需要,曾經有些專家設想過未來可以對外骨骼使用無線電能傳輸。

現在呢,“未來”倒是來的很快,沒有讓他們等到真正的遙遠未來,無線電能傳輸也來了,但真實的情況卻遠達不到設想中的情況。

主要還是無線電能傳輸的距離太短了,只有幾十米,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單兵外骨骼系統很可能優先應用在非戰鬥領域,例如後勤運輸、場站維護、裝備修理等需要士兵進行大體力搬運的場合,使用外骨骼可以緩解士兵們的工作強度。

原先他們已經在這些場景下做過測試了,為了應對續航較短的情況,他們直接讓外骨骼帶著電纜進行工作。

不過這樣的話他們得減少場地裡工作的人數,並且還要安排特定的位置和行動路線,只有這樣才能減少電纜纏繞在一塊的次數。

結果因為人數減少,而且要經常注意規避,區域工作效率反而比之前還低了一些。

頂多就是那些減少的人數可以去其他工作崗位,整體效率會提升一些。

不過那只是在日常情況下,如果進入戰時狀態,各地方的人員流動性和複雜性會直線上升,外骨骼連著長長的線纜直接會變成累贅。

但現在李未來帶來了無線充電距離可以達到幾十米的技術,這臺測試機完全可以在這種場景下順利的活動,直接提高几倍的工作效率。

後勤可以快速準備了,其實算是變相的提高了戰士們的戰鬥力。

並且它也不是完全不能上前線戰鬥,只要跟在具有發電功能的車輛旁邊,它就可以適當的參加戰鬥。

比如陸軍現在出鏡率很高的一種卡車炮,它具備半自動裝彈系統,只要士兵把重達90斤的炮彈從卡車中部的彈藥筒裡搬到車尾的裝彈機上,然後按動一個按鈕,裝彈機就可以把90斤的彈藥裝進火炮裡。

裝在卡車上的火炮機動性肯定是強了,但火炮的裝彈口也高了,普通士兵根本就不好往裡裝,所以才有了半自動的裝彈機。

可炮彈畢竟重達90斤,哪怕不用往高處的火炮裡裝,只需要放到下邊的裝彈機上,但時間長了對戰士的體能消耗也是巨大的。

而外骨骼就可以在搬運過程中起到很好輔助支撐的作用,可原先不連線續航短,連上線會顯著累贅。

現在好了,卡車炮上邊帶有發電機,那電量可多了,如果給它加上無線傳輸裝置,然後士兵穿著帶有接收裝置的動力外骨骼,那就等於背了一塊超級大電池。

不過也就到這裡了,幾十米的無線充電技術只能讓裝置聚集在“能源發射塔”附近,就是能離開,也只能離開一小會時間,等電量過低之後得立刻回來,並且之後一段時間內不能離開。

因為無線充電不是瞬間充電,不能立刻給外骨骼充滿電。

除非車上帶有足夠多的備用電池。

但哪怕帶了足夠多的備用電池也不能支撐外骨骼去更遠的地方,這就相當於有形的線沒了,但無形的線還是連線了它們。

這要是在那些能源充足的地方還好說,但要是想讓動力外骨骼在條件惡劣的邊防巡邏是發揮任務,那還差了不少很多功夫。

移動大電源只能跟隨一定的距離,等到了特別難透過的地方,比如陡坡、密林等地,移動大電源就移動不了了。

而另一種方法就是在邊境上豎起一連串的無線充供電樁。

但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平時還好,一旦到了戰時,那些充電樁肯定是第一批被摧毀的目標。

可這就成了悖論了。

平時可以不用外骨骼,建造一連串的電樁屬實有點浪費,戰時要用外骨骼了,偏偏固定的電樁太容易被摧毀。

所以說今天的測試看似很順利,其實毛病還是有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