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火箭的設計也受困於這些百轉千回的電纜。

一枚火箭有成百上千個感測器,它們都由電纜進行連線,在設計過程中,長長的電纜不僅增加了火箭重量,而且經常會影響到箭體內部儀器裝置的佈局,給火箭設計、總裝造成一定難度。

頭禿再加一。

火箭各院進行了各種解決方案的探究,最後看上了無纜化技術,並且還成功了一部分。

也就是測量系統部分的無纜化。

針對不同裝置之間傳輸的通道頻寬需求,利用TDMA、FDMA技術,開發了火箭測量裝置無線組網協議,使它們之間形成一條條井然有序的“無線高速公路”。

比如採用了無線感測器就可以取消箭上大量的“神經末梢”電纜,而無線攝像裝置不僅實現高畫質影象的無線傳輸,還避免了影象電纜的長線傳輸,無線供電裝置也同樣如此,採用無線供電和通訊整合技術實現火箭的無線測發控。

另一方面是進行“整合化”,構建可重構的通用模組,對傳統的各個獨立裝置進行通用化、模組化、板卡化設計,以靈活組態的方式形成一體化組合,使測量裝置的數量和種類大幅減少,裝置間大量的連線電纜也由背板印製板線取代。

以前的測量系統就好比是枝繁葉茂的一顆大樹,分叉多,分支細,“無纜化”之後就剩下核心組合之間的主幹電纜,外圍裝置以無線的方式接入,枝幹清晰,數量少,重量輕。

無纜化技術讓電纜杳無影蹤,電纜網的簡化,不僅降低了設計的工作量,操作、連線簡化,試驗、測試、總裝的效率都提高了。

而且再也不怕收電纜、鋪電纜時一不小心碰斷一根小細纜,讓設計人員從難纏的質量問題中徹底脫身。

由於省去龐大繁多的電纜,火箭減重效果明顯,可以“輕裝上陣”了。

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儀器艙為例,若無纜化後,僅感測器部分能減重近60%,而長征七號甲火箭末級若綜合採用無纜化和整合化後,箭上裝置數量將減少40%多,重量減少一半。

同時省去長達3到6個月的電纜設計、生產、測試等環節,並能節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不過極端環境是線纜要克服的,同樣也是無纜化要克服的。

極端高低溫、箭體分離時強大的衝擊力,還有極其複雜的電磁環境,都為火箭實現內部的測量系統實現“無纜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所以到現在為止他們也只實現了一小部分的無纜化。

火箭院的人已經確認無纜化是未來火箭的發展方向了,未來他們要做到火箭內部沒有一根線纜。

尤其是實用科技的遠距離無線傳輸技術橫空出世之後,他們更加確認了。

他們之前還想在無纜化的基礎上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走向智慧化火箭時代。

巧了,實用科技聯合裡未來工作室釋出了“苿來”,它的智慧化也給了他們驚喜。

今天車上的所有人都是來實用科技想要看看會不會有更多驚喜的,所以匯聚了相當多領域專家。

他們順著引導人員進入了公司內部才下車,發現這邊已經見不到線纜的蹤影了,全都換上了遠距離無線傳說裝置!

有的節點裝置會密集一些,而有的節點裝置竟然能間隔30米!

看到實用科技內部這麼廣泛的使用遠距離無線傳輸裝置,他們互相看了一眼,都看到了地方眼裡的希望。

“看來我們來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