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真的嗎?(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未來感覺自己虧了。
但是好像也沒虧。
經過了一個小時的學習,他得到了高階商用晶片的技術,但其實……又沒完全得到。
時間圖書館一次學習可以得到的“明年”高階晶片製造技術不是商用3奈米,依舊是商用5奈米,只不過製造成本下降了,而且技術還多種多樣。
不僅有光刻方式,還有微影印壓、極致蝕刻、水刻和印刷等方式。
光刻不用說,是目前人類使用的主流方式,雖然時間圖書館推演出來的技術能規避人類的專利路線,但是李未來發現了光刻的不少弊端,所以選來選去選了印刷技術。
印刷,這個技術繁星國的人再熟悉不過了,是繁星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
沒想到這個古老的技術竟然可以發展到印刷奈米晶片的地步,而且因為其特性,還能印刷柔性晶片。
時間圖書館給出的印刷技術是基於印刷原理的電子製造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印刷+電子”,利用精密印刷技術來製作電子器件或電路。
將表達顏色的油墨換成具有電子功能的油墨,印刷出來的圖形就具有了電子功能。
日常生活裡常見的各種電子裝置,它們中的積體電路晶片IC都是透過複雜的光刻、顯影、刻蝕等一系列加工步驟實現的,同樣是將一種功能材料在平面基底上製作成圖形結構,傳統積體電路晶片的加工方法要經過從鍍膜到去膠等8個步驟,而印刷加工只需要兩步。
精密的印刷方法可以直接將功能材料以圖形化的方式沉積到基底表面,只需要額外的燒結工藝,將“墨水”材料燒結成固體材料,就形成了與傳統工藝需要8步才能實現的相同圖形結構。
不同於光刻的做“減法”,印刷電子技術跟3D列印一樣,本質上是一種增材“加法”製造技術,所以印刷可以在任何材料表面沉積功能材料,比如塑膠、紙張、布料等大量低成本柔性材料。
而且根據資訊提示,印刷技術還能繼續用在更精密的石墨烯晶片製造上。
在時間圖書館的技術脈絡中,5奈米就是矽基晶片的絕唱了,3奈米直接開始使用碳基材料。
李未來之所以知道這些製造技術以外的東西,那是因為今天他得到的晶片印刷技術更類似於“總綱”,而不是具體的製造技術。
要想得到奈米印刷機,他得繼續學習其他方面的技術,然後用那些技術製作的零件組裝奈米印刷機。
就像他現在造手機一樣,都是從其他技術入手,然後製造零件組裝成新手機。
不過因為目前的世界主流是光刻技術,印刷技術的發展並不好,要想製造出可以印刷5奈米晶片的裝置,李未來得學習大量的相關技術,然後把全產業鏈的技術提升上去。
這跟他之前想的“一天時間”換“機票”方案不一樣,不僅沒拿有直接拿到技術,好像難度還更大了,所以他覺得虧了。
倒是他最先看的光刻技術不錯,雖然侷限多,但是很適合當前情況。
光刻技術不僅是國際主流,繁星這邊也有成熟的產業鏈,只是無法制造頂尖的光刻機而已。
按照“木桶理論”的短板來說,繁星可以製造28奈米的國產光刻機,而比較長的板子,也有一半是14奈米的,最長的已經觸控到了5奈米。
所以,如果李未來想用光刻機來牽線搭橋,只需要幾個“一天”的功夫,很快就能得到全5奈米的技術。
並且以繁星的相關產業底蘊來說,也能很快消化那些技術,或許等到明年人們就可以用上國產的5奈米晶片了。
有5奈米晶片做後盾,李未來也可以放心的去建設奈米印刷產業鏈。
畢竟3奈米可沒那麼容易量產,所以5奈米肯定會在移動裝置領域活躍很長一段時間。
就像現在5奈米出現了,可由於技術的不成熟性,7奈米依然是移動端的中流砥柱。
而在其他領域,10奈米以上的晶片也比比皆是。
從這方面來說,李未來又覺得今天沒虧。
思考了一中午的晶片製造技術,他暈暈乎乎的回到了研發部。
相對於複雜的光刻機,有“現成”技術支援的手機制造就簡單多了。
而且作為技術提供者,剩下的技術整合方面他基本不用過問,頂多就是從學生的視角給一些建議。
所以大多數時間,他都是在一間辦公室裡噼裡啪啦的敲程式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