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應該’是兩回事,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二者本身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按理來說本書的作者‘應該’靠臉吃飯,可是作為一個有上進心的美男子,他卻‘想’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賺錢。

戈登離開以後,利奧·奧古斯特大醉了一場,他知道自己的老師一直以來的夢想是什麼,也大概可以猜到老師要去做什麼。

總之,老師是回不來了。

兩天後,戈登獨自殺入比蒙軍營,單槍匹馬乾掉了上千比蒙戰士的訊息傳來。

利奧·奧古斯特知道,老師總算是在一生的最後一刻做了一件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他召集全部的將領,向他們分析利害關係,然後下達了最後的命令。

看著軍隊拔營啟程,漸漸消失在西方的盡頭,利奧也收拾好東西,向東走去。

午後的太陽暖暖的照在身上,怪舒服的,利奧的行李不多,除了武器之外就只帶了一個小包袱,裡面裝了點食物和藥劑。

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獨自行動過了,這讓他恍惚間彷彿又回到了兩年前,獨自出門遊歷的生活。

那時候他幾乎忘記了自己貴族的身份,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交了幾個好朋友,每天需要做的就是接接僱傭兵任務,或者到處打抱不平、行俠仗義。

那是他最最懷念的日子,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利奧·奧古斯特明白,實際上比蒙能不能打退並不是自己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當然,這並不是說抵禦比蒙不重要,相反,對於人類來說,什麼樣的內鬥都比不過種族的生存更重要。

可是,假如說無法擊退比蒙,那人類的結果肯定是死,至少特里亞必然是完了,那也沒什麼以後好考慮的了,但如果把比蒙擊退了,那需要考慮的問題就來了。

無論艾米的實力再強,伊薇特終歸是她強勁的對手。

從這一次伊薇特的手段就可以看得出,她非常清楚自己目前的弱勢在哪裡,為了避免在她的自由軍戰力提升起來之前就跟艾米硬碰硬,她竟然冒著巨大的風險在背後對比蒙進行了偷襲!

先抵禦外敵,再解決內部爭端?

這個口號喊的很漂亮,說白了,她不就是怕跟比蒙作戰的時候突然被自己或者艾米偷襲嗎?

只要喊出了這個口號,那至少在比蒙被趕出特里亞之前,無論是誰對自由軍動手,肯定會失去光大特里亞人民的支援。

即便是身為貴族,利奧·奧古斯特也非常清楚民意是多麼重要的東西,對於統治者來說,一旦失去了民意,那敗亡不過是早晚的事情罷了。

所以說,伊薇特很聰明。

這麼聰明的人,卻是奧古斯特家族的敵人。

利奧很難想象,等比蒙被擊退以後,伊薇特的軍隊也擁有了充分的作戰經驗,到了那一天,艾米是否還能輕易的戰勝她?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然,倒也不是說到時候艾米就一定會怕伊薇特,但敵人這種存在,在對方還沒有成長起來的時候將其消滅才是最最穩妥的辦法。

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需要一個理由。

一個可以在擊退比蒙之前進攻伊薇特,同時又不會讓己方失去民意的理由。

利奧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創造這個理由。

這不是他想做的事情,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他其實對艾米那個妹妹一點兒都不服氣,即便是戈登老師確認了自己一定跟艾米作戰一定會輸,依照他的本心,其實也希望跟艾米兩敗俱傷才對。

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輕易的得到!

可是,誰讓自己姓奧古斯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