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團隊在《花木蘭》的劇本上沒整什麼花活兒,老老實實按照冒險片三幕劇套路走——《指環王》的結構。

開場介紹人物,花木蘭個人的性格及其家庭基本情況;木蘭替父從軍,軍營生活和戰爭描寫;打敗柔然可汗,榮歸故里。

很標準的結構。

動作戲是重中之重,編劇團隊為花木蘭安排了三場動作戲。

第一場是花木蘭從軍不久就接到任務,帶領一個十人小隊——花木蘭出身軍將世家,不大可能從大頭兵做起——為刺探情報和敵人展開的斥候戰。

第二場就是在雪山和柔然可汗展開的兩軍大戰,這也是全戲規模最大的一場戲,已經讓一隊人馬去訓練群演的跑位和陣型。在這場戲裡,花木蘭已經晉升為統領千人的督尉,已經是李翔將軍的左膀右臂,是一名勇敢的精英騎兵了。

第三場就是在皇宮裡,花木蘭帶領自己的心腹小隊,和可汗的室內近距離格鬥。

每場打戲都表現木蘭的性格與成長。

程玉安對演員的要求是出了名的高,所以,《花木蘭》的劇本圍讀每四天開一次,一直持續到下個月中旬電影正式開機。

就是在拍攝期間,演員們也要繼續讀劇本,要把它吃透。

參加今天圍讀會的不光有導演和演員們,還有編劇組、製片組和攝影組的工作人員。

二十個人分兩排坐在長桌兩側,一起鑽研劇本。

程玉安拒絕了迪士尼給自己安排的編劇,在他主持的劇本里,花木蘭對家庭並沒有原版的愧疚——原版的木蘭愧疚自己離家出走,愧疚沒有好好聽父母的話乖乖相親,愧疚自己沒有為家族帶來榮耀。

在程玉安的劇本里,花木蘭是驕傲的,她至始至終都不覺得自己做錯了,包括偷父親的軍貼和佩刀離家出走。

包括影片節尾,花木蘭謝絕了皇帝的所有賞賜,她只是對十二載軍旅生涯感到疲憊,想回家團聚而已,她並沒有覺得對不起父母從而想要回去給父母一個交代,一個道歉。

如果不把花木蘭最基本的心理做好建設,那《花木蘭》女兒當自強的核心價值觀就不復存在。

整個劇本圍讀會進行了四個小時,中間停停走走,劇組各工種在這次圍讀上碰撞出不少火花,有些值得一試的,程玉安當即同意“先做出來看看效果”。

成龍和楊子瓊這麼忙的人,全程參與完整個圍讀會,他們的詞不多,但是他們還是會坐在現場和演員們討論,這裡怎麼改,那裡怎麼改,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推動整部戲能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比如,文學策劃姚東就提出要給成龍加一段打戲。

“在第一幕裡我們給大哥加一段,你教小孩們練武也好,還是陪他們打鬧也好,展示一下身手,過了幾招,您就體力不支打不動了。畢竟在戲裡,您已經上了年紀,加上腿又瘸了,您技巧純熟、經驗豐富,但是體力已經跟不上了,老而彌堅嘛。”

姚東一說完,程玉安蹦出個點子:

“我看不如這樣,讓大哥和楊子瓊老師打一段,多少年沒看你們兩個打了。”

楊子瓊笑道:“我就不打了吧,我就是個相夫教子的婦女,給我安排打戲幹什麼。”

“楊老師,”程玉安勸道,“那個時代的婦女可不光會相夫教子,有不少都會武功。其實南北朝的時候沒什麼男女大防,按照歷史來看,花木蘭不用女扮男裝也能上戰場,我們這樣拍也是為了照顧觀眾對人物的普遍印象。

“和花木蘭基本同時代冼英冼夫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花木蘭的母親會武功一點都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