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小姐姐的日常(第1/2頁)
章節報錯
檔期很冷清,但業界很熱鬧,3月開始,華藝就高調宣佈要進軍國際市場,要進行“國際戰略佈局”,並在昨天對外公告稱其正與好萊塢Studio8進行談判,擬與其他投資人一起組成一個投資主體,擬以1.2億—1.5億美元入股這家由前華納兄弟總裁傑夫·羅賓諾夫創辦的製片公司。
這是王忠磊自去年提出華藝要“去電影單一化”後進行的最為高調的一次宣傳。
華藝終究還是提出了“去電影化”,王忠軍對此的解釋是:“去電影化,不是不拍電影,而是不能只拍電影。華藝兄弟未來要進行全產業佈局,實景娛樂、主題公園等等,都是我們發展的目標。”
“去電影化就是公司的核心業務,因為華宜是靠電影起家的。但是,我認為只做電影是肯定不行的,我瞭解電影產品,電影產品確實不像你能夠完全掌控,就說你拍完了,就會賣好!好比你今年想拍五部,就能拍五部,第一,導演的準備,它是一個完全藝術系的創作,你劇本不好,你就不敢開機,一旦不敢開機,明年就沒有這部電影。好比說今年徐克想拍,但是劇本,大家就是不滿意,你怎麼可能明年上呢?
“假設馮曉剛,你太期待他今年有一部電影了,但是曉剛也特別著急,但他就是沒有成熟的故事,或者成熟的東西,他就是要空檔!”
王忠軍接著道:“這就是為什麼要去電影化的原因,一定想辦法在電影之外,找到我們大文化大娛樂。我認為華藝不拍電影一定不是華藝兄弟,但華藝兄弟只拍電影,更不是華藝兄弟!
“華藝成立這十六年當中,當了多少次的票房冠軍,我們有一個導演,拍十幾部戲不敗,幾乎在全世界是沒有的,而且華藝兄弟成績最好是佔了全國14%的份額,這個份額超過了迪士尼在美國的份額!”
王氏兄弟很明顯把華藝對標了迪士尼。
全世界沒有哪家電影製片公司不想做成迪士尼,但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迪士尼。
起碼在中國,迪士尼模式是做不起來的。
文化服務於政治,迪士尼模式在國內的政治環境中不可能存活得下來。
某種意義上看,華藝“去電影化”是有道理的。
現在國內市場被瓜分得太嚴重了,好萊塢分走近一半,國內幾大片商大亂鬥,每年能上院線的就那麼點,平攤下來,每家能分到多少?
《西遊降魔篇》和《泰囧》這樣的大爆款每年都能有?
國內市場確實每年都在增長,但王氏兄弟並不認為市場會大到足以餵飽華藝的程度。
每年票房冠軍能拿多少?10億?還是20億?分到製片方手裡還能剩多少?
他們可不覺得國內市場有那群做網際網路的吹的那樣,有3000億。
所以還是得乘早帶著華藝轉型,電影當然要做,但還得做點投資,電影小鎮也要做,實景娛樂遊樂場也要跟上,院線是重資產,可以維持華藝現有的規模不動。
還有線上票務網站也得佈局,線上售票能夠直接擴充自己的發行。
所以這小半年來,華藝動作很多,發債、融資、套現,然後揮舞著鈔票四處投資。
華藝,人稱小旺達。
華藝的這套操作,業界很多人其實很看好。
說是說“去電影化”,但看華藝這小半年的投資,投資好萊塢製片廠和電影,控股線上票務網站賣座網……
其實還是圍繞影視大娛樂板塊展開,業界解讀為華藝學習遠端,企圖“打通全產業鏈”。
華藝做了華語影視圈十幾年的老大,雖然最近這三五年被遠端拉下馬來,但底子還在,業界對華藝全產業鏈佈局非常看好。
但程玉安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他開會時說:“華藝當然選擇從自己最熟悉的文娛板塊下手了,一方面可以穩住股東和二級市場,一方面也為自己留了退路。兩兄弟是想把華藝打造成投資公司,資本化經營。”
“想帶著資本出海,賺刀樂。”
程玉安說到這裡就閉嘴了,在座的都是人精,懂得這句話背後的意思。
帶著在國內賺的錢出海,知道的說你是去賺刀樂,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要轉移資產呢!
錢在海外轉一圈,你回來說投資失敗,股東找誰要錢去!
偏偏上面這兩年鼓勵國內影視企業出海,說要“向世界講中國故事”。
鼓勵內容、資本出海,鼓勵國內企業和還在製片公司強強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