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映前對《同謀》的預計為坐二望三——保守2億,有望突破3億——張佳輝+郭富成的搭配被院線經理們所看好。

但實際成績真的讓人跌破眼鏡,首日報500萬,首日是週六啊!

週末兩天堪堪突破千萬——同期的《致青春》已經1.3億了!

樂視更覺得是遠端的打壓才造成了如此局面。

《致青春》跟《同謀》同期上映,再加上嘉禾院線故意削減《同謀》排片。

同為主演的江一豔打電話給遠在加拿大拍戲的好閨蜜劉一菲訴苦,想求她跟程玉安說說,放過《同謀》。

劉一菲聽了江一豔的哭訴,先是答應替她問問,後來一問才知道,嘉禾根本沒砍排片,真實情況就是《同謀》沒人買票。

再說了,嘉禾現在市場佔有率10名開外,哪有這麼大能量把一部“本該賣座”的大片壓成這樣。

所以她這樣回覆江一豔:“爬爬,公司真的沒壓《同謀》的排片,你要有時間去電影院看看,看看有多少人買票。不說了,我要上戲了。”

《致青春》票房持續走高,到五一當天《鋼鐵俠3》上映,票房成功站上2億臺階,完成最低預期任務,《同謀》上映5天拿下1740萬票房。

兩大影帝都不能把這片子救下來。

樂視已經徹底放棄這片子了。

《鋼鐵俠3》首日佔領80%排片,勁收1.4億票房,橫掃大盤。

但漫威超英電影的通病也在這部電影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沒有情節,只有特效和一通亂打。

“劇本的邏輯性、故事性、複雜性、可信性、人物塑造、情節緊張度都只能在四十分。電影既沒有讓人激動起來的、扣人心絃的層層鋪墊,最後高潮,也沒有前兩部那種偶爾寧靜的、溫暖的場景,一切但憑意氣和粗心。”

“開端不錯,但是慢慢落到空洞的地步,鋼鐵俠的戰甲和該片的情節都一樣吱嘎作響銜接不暢。”

“暴力而毫無意義,自相矛盾的故事情節,只是得益於演員們的努力才讓這部吸金機器顯得有些意思。”

這大概就是老馬丁等老派電影人不喜歡漫威的原因。

而程玉安對老馬丁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表示贊同的:

“漫威不算電影。”

從製片人角度看,漫威全球收割,當然是無比成功的。

但從導演角度看,遠端的導演們都不願承認電影應該是這樣。

“電影是視覺故事,但不僅僅是視覺化了的故事。”程玉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漫威電影滿足觀眾的視覺體驗,但它脫離了電影的故事性本質。”

韓延也在:“我去看了,除了特效外,我看不到任何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漫威只有技術,我說句不客氣的話,二三十年後,觀眾依然會看《教父》和《肖申克》,但不會看《鋼鐵俠》了。

“就像我們現在看二十年前的《侏羅紀公園》一樣,會覺得它的製作很粗糙,二三十年後,當漫威的技術淘汰後,觀眾一樣覺得它的特效十分可笑。”

程玉安又無奈地說:“這種片子我也不喜歡,但它又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電影院裡收割觀眾的票房,這種東西真的很難講,只能說觀眾需要這種東西,我們做電影有時候很被動。”

說到底還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包括程玉安在內,大部分遠端系導演接受的都是最正統的學院派教育。

學院教導他們要透過電影表達導演自己的情感以及對世界的思考。

他們共同給偶像是伯格曼、黑澤明和庫布里克他們。

就算現在做商業片,但骨子裡對錶達的渴望依然磨滅不了。

不然徐山爭和蘇有蓬也不會轉型當導演——就是覺得自己還有東西想表達給觀眾。

不然寧皓也不會拍《無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