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釜山之旅後,程玉安回國。

“你現在連我回國都不接我了。”程玉安回家跟劉一菲發牢騷。

“釜山飛京城,2個小時而已。”在一起久了,劉一菲越來越隨便了,“金雞獎給你發邀請了,你去嗎?”

程玉安看了一眼劉一菲,不說話。

劉一菲解釋說:“我是說, 畢竟給你發了邀請,也是個好意,你跟金雞獎鬧了快十年了,就為了個最佳新人?咱也不是小氣的人,該遷就就遷就唄。”

有些東西,年輕時候會非常介意, 到後來,隨著時間慢慢推移, 也就釋懷了。

這種釋懷不是原諒, 是算了。

對於金雞獎,程玉安就是這種“算了”的心態。

如今金獅在手,說實話,給不給金雞,他都無所謂了。

現在演變成的局面是,程玉安拿金雞獎是給金雞獎面子。

金雞獎盃不會給程玉安的履歷增添任何光彩。

甚至,和兩座威尼斯獎盃和一座金像獎獎盃(最佳原創劇本)放在一起,顯得還有點突兀。

程玉安說:“不是我不願去,是今年金雞獎我沒片子入圍。我上一部在國內公映的片子還是09年《火星救援》。”

程玉安對這屆金雞獎記憶尤深。

最佳故事片:《飛天》。

最佳導演:陳利《愛在廊橋》。

最佳編劇:陳曉麗《歲歲清明》。

最佳男主角:孫純《秋喜》。

最佳女主角:娜仁華《額吉》。

最佳男配角:許才根《團圓》。

最佳女配角:國哥《驚沙》。

這幾部電影,還有這幾個演員,大部分觀眾都不認識。

《額吉》和《歲歲清明》在影院一週遊就下映了,《愛在廊橋》更是沒有上映。

金雞獎就是要透過這樣的評選來讓觀眾知道其“專業性”。

跟觀眾的口味劃清界限就越發顯得他與眾不同。

但就是這樣才讓金雞獎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日漸衰落。

你都不搭理觀眾了,觀眾還看你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