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讓子彈飛》(第1/2頁)
章節報錯
用一句話概括江文的電影:“我就是為了這點醋才包了這頓餃子。”
江文自己也坦言,他的電影,有故事還不夠,故事他十天半個月就能想好,但裡面的臺詞會打磨很久很久。
“我跟編劇講完一個故事,編劇說這能拍啊,你幹嗎找我啊。我說不能拍,故事當然我早就有了,但是電影你不能靠故事來解決問題,這就是很多電影拍得不好的原因。
“你故事是個想法,可是裡面的細節沒有,臺詞沒有。臺詞不是為了敘事對我來說,敘事就太簡單了,那真的可以拍個無聲片就完了。
“臺詞對我來說是找尋他(角色)內心裡,他自己可能都沒有發現的那些角落,用那種相反的,經過掩飾的,甚至他不留神暴露出來的那一瞬間,讓大家來洞察他的內心。
“這樣的臺詞才有意義。”
這就是江文電影的魅力所在。
《讓子彈飛》的臺詞自不用講,後面就是過了十年,都被觀眾翻出來反覆咀嚼。
程玉安最喜歡裡面的兩場戲,一是麻子第一天上任,湯師爺告訴他來錯地方了。
“晚了!前幾任縣長把鵝城的稅收到九十年以後了,也就是特麼的西曆2010年了,咱們來錯地方了。”
“我倒是覺得這個地方不錯。”
“百姓成窮鬼了,沒油水可榨了。”
“勞資從來就沒想刮窮鬼的錢。”
“不刮窮鬼的錢你收誰的啊?”
“誰有錢掙誰的。”
“你當過縣長嗎?”
“沒有。”
“我告訴告訴你,縣長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攏豪紳,交稅捐款。他們交了,才能讓百姓跟著交錢。得錢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
“怎麼才七成啊!”
“七成是人家的!能得三成還得看黃四郎的臉色。”
“誰的臉色?”
“他。”
“他?!我大老遠的來一趟,就是為了看他的臉色?”
…………
這段臺詞後來被無數up主剪輯填詞,足見其精彩之處。
還有鴻門宴那段,觀眾看到的大概是三個影帝在酒桌上的博弈,說了一堆高深莫測的臺詞互相試探。
但程玉安看到的是江文在這段戲裡的鏡頭和光線。
這段戲只有8分鐘,拍了35遍,耗時一個星期,每次拍攝都是一卷膠片跑到底,耗費了十萬卷膠片。
這場戲的佈景和光線很講究,三臺攝像機環軌拍攝,桌上的三個酒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場博弈要展開來講,一萬字都打不住。
環軌拍攝最能表現人物的互動和博弈,你來我往,非常精彩刺激。
鴻門宴這場戲基本上可以說是環軌的教科書。三個人物你來我往,裝腔作勢,虛實結合。
牧之最後什麼都沒得到,一個人灰頭土臉地騎著白馬,一臉凝重。
馬拉火車又駛了過來。
“老三,去上海還是浦東?”
“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哈哈哈哈!!”
牧之毅然打馬跟上,趕赴另一場戰鬥。
《太陽照常升起》響起,電影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