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戛納之行(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戈達爾,中外影評人褒貶不一,不過但凡有些電影史常識的都承認戈達爾的偉大:戈達爾之於電影,正如愛因斯坦之於物理學。
他是新浪潮最堅定的旗手,他不斷革新電影語言,不斷拓展電影的邊界。
但在業內又有一個說法:每個學影視藝術的人都有一個痛恨戈達爾的理由。
作為專業導演,程玉安雖然對法國新浪潮興趣缺缺,但對戈達爾這個老頭兒還是很崇敬的,甚至想透過關係見一面戈達爾跟他聊聊,但這老頭兒對程玉安這樣的商業片導演沒興趣。
為什麼要說戈達爾,因為老頭兒在電影節上搞事情。
戈達爾、馬修·阿馬立克以及夏維爾·畢沃斯、奧利佛·阿薩亞斯等人聯名簽署一封宣告,表示,美國當局要求引渡導演波蘭斯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謊言”,其意圖就是想讓波蘭斯基身敗名裂,他們還簽署了一份“請願書”,要求瑞士當局拒絕讓美國引渡波蘭斯基。夏維爾·畢沃斯還在自己的競賽片《人與神》的前映環節,向來自各國的記者亮出寫著波蘭斯基名字的黑衣,象徵哀悼。
聯名信的簽署也引來其他導演對此次引渡事件的爭論。帶著《遭遇陌生人》來戛納展映的導演伍迪艾倫表示,波蘭斯基已經受到應有懲罰,美國檢察院不應該繼續糾纏這件陳年往事。
啥“陳年往事”?
1977年,年僅13歲的美國女演員薩曼塔·蓋默被波蘭斯基誘騙拍了果照還強迫發生關係。
後來薩曼塔·蓋默將波蘭斯基告上法庭,波蘭斯基逃離美國。
美國警方對這個案子追了30年。
期間往事被不時提起,這讓已經退出影視圈過普通人生活的她內心痛苦不堪,終於在去年9月,波蘭斯基在瑞士被捕,而薩曼塔·蓋默此時卻表示原諒了波蘭斯基並要求取消對他的指控。
30年,有些事不是原諒,是算了。
而在開幕式前,波蘭斯基的案子又添波瀾,一個英國女演員斯宣稱,波蘭斯基曾在拍攝《海盜奪金冠》期間對當年僅16歲的她進行性騷擾。
這件事讓向來力挺波蘭斯基的法國人也動搖了,法國文化部長福雷德里克·密特朗表示:“我作為一個部長,不會再就此事進行評論,因為這件事情實在是太複雜了。”
電影節主席吉爾雅各布也企圖保持中立:“波蘭斯基是個偉大的導演,但是,他也是個公民,沒有人能凌駕於法律之上。而他是否有罪,這不是我們所能判斷的。”
跟隨《華爾街2》來戛納宣傳的邁克爾·道格拉斯持反對態度,他表示絕不會參與聯名請願。
伍迪艾倫當然力挺波蘭斯基了,他自己就不是什麼好鳥。
如果這封請願信只是前菜的話,那正菜就是法國觀眾的集體遊行示威。
對著主競賽單元大熱電影拉契得·波查拉的《法外之徒》。
拉契得·波查拉在電影裡以阿爾及利亞人的視角描寫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造成的塞提夫大屠殺。
這讓法國觀眾大為不滿,戛納市長親自下場帶領民眾上街遊行,手持國旗,大唱馬賽曲。
關鍵是,拉契得·波查拉是法國人,《法外之徒》還是法國電影基金投的錢。
所以說,陸釧你生在中國真是幸運,換到別的國家,你這樣拍《南京!南京!》早被觀眾亂棍打死了。
不過程玉安只負責吃瓜,這些狗屁倒灶的事跟他有毛關係。
程玉安帶著遠端一行人參加完《日常重慶》的首映,回到酒店。
韓嚴說:“這片子也好意思說是商業片。”
他雖然是新手,但在程玉安身邊待了這七八年,什麼片子沒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