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獻寶(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聽了他的敘述周亞夫想了想說到:“應該就是燒製的原因了,只是這投入會不會太大了?居然用燒窯。”
王允:“並不大,一箇中等的窯一次就可以燒兩三萬塊。並且可以用石炭(煤炭)燒製,那樣就更低廉了。只是水泥有點難以製作,首先必須要用青石,其次必須要透至出石灰。”
“那多少人可以燒一窯磚,以及一窯石灰呢?所投入的人力又需要多少?”這是劉啟問的。
“初步只是建窯估計要的人有點多,至於制磚的話一個人一天可以打出幾千坯,一窯磚的出窯估計要用三四十個工天。工天的話就是一個人做一天算一個工天。水泥的話需要的人大概是三四倍倍,因為青石越碎越容易燒。不過好在水泥要用的量也只有磚的三四分之一。”
“什麼,人力投入這麼少?產量這麼高?”劉啟驚了。
“少嗎?高嗎?”王允在心裡懵了,不過突然想到現在的生產力和現代的生產力也就釋然了。苦笑到:“看來自己還是沒跳脫出現代思維,總愛以現代思路思考這個社會的生產力了。”
不過周亞夫打斷了他的思維:“若真如此,那我西北邊塞城牆便可五年之內全部翻新一遍。陛下,此物不錯。”
“豈止不錯,當賞,當大賞,匈奴屢屢犯鏡,若有此物我邊塞百姓便相當於多了一層保障。”
“大司農李義、少府鍾昧、匠作大臣卓金聽詔(旨,旨意)。你三人向王允學習曲轅犁、紙、磚瓦與水泥的製法。現在臘月(陰曆十二月)初,明年四月耕種之時我要全國至少七成民戶均有曲轅犁耕作。隨後在邊塞地區尋找適合的煉製磚瓦與水泥的地方,五年內我要我邊塞城池全部翻修。此中國庫銀錢你們可隨意排程,徭役也可先緊此兩者先。”
“光祿卿陳琳負責謄寫文書,將竹簡內容謄抄於文書上。紙張一律從王家購買,錢財可從國庫排程。”說了他還問了問王允,“你造紙速度更得上的吧?”
王允“跟。。。跟得上。”
“哈哈哈,也不佔你便宜。你獻寶四樣。磚瓦水泥的製作技術和曲轅犁我要了,鹽和紙你自己留著吧。”
“哦,還有。廷尉丞俞江接旨,現升你為大司農丞,負責磚瓦水泥的國內建設。職權同大司農三人。”俞江就是剛才說用磚瓦建屋舍那個。
“槐裡王允,天資聰慧,心繫天下民眾勞苦造麴轅犁以利萬民,至磚瓦水泥,紙張於國皆有大利。現封槐裡侯,賜食戶三千,錢千萬。”眾卿以為何?
眾人一言不發,不過陶青站了出來,“王允於國有功,不過陛下他還太小了吧?”
“祖制於封侯有何解?”劉啟問到陶青。
“非皇親貴族,於國有大功者不可封侯。”陶青答到。
劉啟“那王允此四寶於國有功否?”
陶青“功在當世,利顯千秋。”
劉啟又接著說到:“那為何不可封侯?甘羅有才,十二拜相。王允有功,五歲封侯。寡人未覺有什麼不妥,總不能因為人家年幼就否定他的功績吧?你說對吧丞相。”
“臣下愚昧了,謹遵聖喻。”
“對對對,陛下說的太好了。”劉啟在心裡想到。
“那好,槐裡王允,天資聰慧,心繫天下民眾勞苦造麴轅犁以利萬民,至磚瓦水泥,紙張於國皆有大利。現封槐裡侯,賜食戶三千,賞奴婢一百,錢千萬,公田二百頃。有名,無實權。”
現在王允腦子裡有三個問題,“啊咧?槐裡有三千戶人嗎?冠軍侯十六封侯,我五歲封侯?不過有名,無實權什麼鬼?”
接著劉啟又說到:“槐裡王信,教子有方,且為皇親,封蓋侯。食戶兩百,賜奴婢二十,賞錢百萬。”說完劉啟還看了看周亞夫,“將軍這次不會反對了不。”
周亞夫默不作聲。
“王允你母親叫啥名字啊?”調侃完周亞夫後劉啟又問到王允。
“家母名諱我不敢亂提,不過她姓李。”王允恭敬的答到。
“哈哈,真是個懂事的孩子。”
“槐裡李氏,勸兒進寶有功。封槐里君,享公侯權。”
聽到這裡王允好的問了問劉啟,“陛下不賞食戶和錢的嗎?”
劉啟白了他一眼沒接話。
“擬旨吧丞相。”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