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半成《國富論》(第1/3頁)
章節報錯
夜色降臨,王允正在伏案“寫書”
“第三,適當的機械的使用在多大程度上簡化和節省了勞動,大家必定都知道,我也就不再多說了。在這裡,我要說的是:那些簡化和節省勞動的機械的發明,好像也是分工的結果。。。。。。”
今天在給劉菱介紹工廠分工步驟的時候王允腦中這本書的影子久久揮之不去,以至於現在王允一回到家中吃完飯便急不可耐的回到屋中。
“相比較而言,人類的注意力如果只集中於單一的事物上,會比分散在許多事物上更容易發現達到目標的更簡易、更便利的方法。
分工出現以後,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會自然而然地全部傾注在一種簡單的事物上。所以,在各個勞動部門中,只要一項工作還有改良的餘地,那麼不久之後,自然就會有勞動者發現一些比較簡易而便利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做好各自的工作。正因為如此,如今用在分工最細密的各種製造業上的機械,有很大一部分原本都是普通工人的發明。這些比較便利的操作方法的發現,就得益於他們所從事的最單純的操作。。。。。。”
一個人只要常去製造廠觀察,就一定會看到一些由普通工人發明的非常精巧的機械。工人們從事的工作都非常簡單。工人們為了能夠容易而迅速地完成工作,自然會用心找出更好的工作方法。。。。。。
因為分工的出現,在政治修明的國家裡,就連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也普遍富裕。各行各業的產量大增,在這一行業中的產物除了滿足勞動者自身所需之外,還可以大量出賣;同時,其他行業的勞動者也都生產出了大量的產物,他們可以用它們來交換其他勞動者的大量物品。一個人所需的物品可以透過與別人交換而得到充分供應,別人所需的物品也可以從他那裡獲得,就這樣,社會各階層都普遍富裕起來。
在文明而繁榮的國家裡,考察一下最普通技工或日工按天數計算工資的臨時工人;也指這種臨時工作。
在我們的生活用品中,你會發現其中都凝結著無數勞動者的一部分勞動,雖然這些勞動只佔了一小部分。。。。。。
比如,日工所穿的粗劣的羊毛大衣,就是由許多勞動者聯合勞動而製成的。
這種產物雖然樸素,但是勢必要許多人聯合起來才能完成,要有分別負責牧羊、分揀羊毛、梳羊毛、染色、粗梳、紡線、織布、漂白、裁縫的人,還要有其他許多人。
而且,這些勞動者往往居住在相隔很遠的地方,需要許多商人和運輸者的勞動,才能把材料從甲地運到乙地。
像染工所用的藥料,常常需要從世界上各個遙遠的地方購得,而要蒐集這些品種不同的藥料,勢必要大大地藉助於商業和航運業——其中凝結了許多造船人、水手、制帆人和繩索製造者的勞動,而這些普通勞動者所使用的工具,又需要多少種勞動才能夠生產出來!
姑且不說水手用的船、漂白工用的水車、織工用的織機這類複雜的機器,單是一些簡單的器械,就需要許多種類的勞動才可以製造出來,比如剪羊毛用的剪刀。
這種剪刀雖然極為簡單,但也凝聚了各種各樣的技藝,需要礦工、熔鐵爐建造者、伐木工、燒炭工、制磚人、泥水匠、鍋爐工、機械安裝工、鐵匠等的共同勞動才能生產出來。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觀察他們的服裝和家庭用具。
比如,無論是貼身的粗麻布襯衣、腳上的鞋子,睡覺的床鋪、床鋪上的各種物品和裝置,烹製食物的爐子,採掘自地下並需要由水路或陸路運輸才能送達的煤炭,桌子上的全部用具、盛放和分取食物的器皿。
美食美酒以及廚房中其他的器具,還是能透過熱氣、光線卻遮擋風雨的玻璃窗和製造這些便利品所需要的各種器具,以及一切使世界北部成為舒適的居住地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術……總之,任意一樣你觀察到的東西,都投入了各種勞動。
由此可以知道,如果沒有千千萬萬人的協作,一個文明社會中的、微不足道的人,要想按照他現在所適應的舒服簡單的方式取得其所需的日用品,是不可能的。。。。。。”
王允直至“寫”到十點過,看了看十幾頁紙,王允伸了伸懶腰。
對於《國富論》他記住的不是很多,因為每次開啟這個書卷都是第一頁開啟,看到一半放幾個月又忘記了又從第一頁開啟。
這種文學鉅著想要一下子全部看完實在是太為難王允了,所以他哪怕現在想接著寫下去也寫不下去了。
甚至連他寫的這十幾頁也都是跳著寫的,因為原著中大量的地名例子都是大漢沒有的。
他不僅要刪去這些,還要考慮到附和大漢的情況的內容才能下筆去寫。
看了看案桌上的十幾頁紙王允搖搖頭,“算了,丟在圖書館裡吧。誰運氣好就去完善吧。”
說完后王允將這個書稿收在自己的抽箱裡面就拿出了一張白紙,開始在上面規劃自己未來幾天的計劃。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劉菱回到了屋中,因為王允有自己的事她沒有打擾便去和李氏打麻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