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工(第2/3頁)
章節報錯
“一開始我說這個模式的時候商盟有一些有識之士也認為我這樣的模式趕不上培養熟悉全套技術的人,可是後來經過評測後我這個模式確實是比熟悉全套過程的人快。”
“這就是分工的好處!”
“這樣說可能你不理解,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比如說我們賣的鏡子,假如一個工人負責完整的一套工序只用二十分鐘。”
“但是我現在有三個人,一個負責燒製鏡面,一開始可能他需要十分鐘,可是做了幾百個後他現在只需要五分鐘。
同樣的,鏡框也是從十分鐘變到五分鐘。
而組裝只需要兩分鐘。
這樣下來製作一張鏡子就只需要十二分鐘,比起二十分鐘自然快不少。”
並且這樣做的話還可以減少工人犯錯,因為一個人只負責一道工序的話只要他做的足夠多,做的足夠熟悉就不會出錯。比起一個人單獨要負責全套的話簡易不少。
說到底還是熟練度的問題,這樣最終的結果就是我的這個分工模式完爆精工模式。”
“當然我這裡也不是說精工模式不可取,只是說相較於精工模式,分工的話產量更快,更穩定。”
“當然了,這裡也不是說這些人上來就可以進行分工工作,培訓是必須的。
如果一個工人沒有接受過這一職業的相應訓練,也不知道怎麼使用這一職業所需要的工具,那麼就算他一整天都竭力工作,也有可能連一件配件都製造不出來。”
“對於其他各種操作較複雜的工藝及製造業,雖然不能做這樣細密的分工,但分工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凡是能分工的工藝,分了工就可以相應地增強勞動生產力。分工的這種好處,也體現在各種行業各自分工這一社會現象上。
如果一個國家有著較高的產業與勞動生產力的增進水平,那麼其各行各業的分工一般也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所以現在我們商盟基本上都在推行這個分工模式,或者說基本上都是分工模式。只要能分工的都已經進入分工模式了。為的就是提高勞動生產力。”
“這樣說你明白了嗎?”
王允再次對劉菱發問。
“有點模糊概念,你那些名詞可以聽懂,大概也能明白你的意思。”
王允笑笑。
“分工真的是一個跨時代的工具。”
“出現了分工之後,同樣數量的勞動者所完成的工作量,就能比過去多得多。
其原因有三點:第一,勞動者因為專業而掌握了技巧;第二,免除了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所帶來的時間損失;第三,隨著簡化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一個人能夠做原本需要許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勞動者因為掌握了勞動技巧,其所能完成的工作量也勢必增加。分工實施之後,各勞動者的業務就只侷限於一種單純的操作,所以他們當然能夠大大地增進勞動的熟練程度。”
“假設有一個普通的鐵匠,他用慣了鐵錘卻從來沒有做過釘子,一旦他因為某種原因而必須做釘子時,那麼我敢說,他一天最多隻能做出兩三百枚質量拙劣不堪的釘子。
一個人即使習慣於制釘,但如果不以制釘為主業,那麼就算他再竭力工作,也幾乎不能在一天之內製造出800枚或1000枚釘子。
我們廠中有不少年紀較大的中年人,他們沒有任何其他的手藝,但是他們在盡力工作時,每人每天能夠製造出2300多枚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