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第一次和我母親回到槐裡的時候,那會兒農民的田間在我看來收成十分少,不過農民卻是都幸喜的大呼好收成之年。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覺得我應該為大漢做些什麼,總不能浪費了自己腦子裡的東西。

說來運氣也好,當時我們在槐裡不遠處的山間找到了一個鹽礦,產鹽量也還尚可。

我透過自己腦中的只是第一次練出來了這個時代從未出現過的精鹽,當然我的發家以及改變大漢的起步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精鹽產量很多,我一步步的將他們買到外郡。不過能運出去的量很少,知道三年後陛下推出百姓可遠走他鄉從商我的商鋪迎來了第一春。”

“五歲那年我為陛下獻上了不少新式農具以及紙張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因為這些我得到了封侯之賞。

作為大漢最年輕的侯爺我知道這只是我的開始。”

“從那時起我每夜都會在紙張上記錄下我腦中的那些知識,因為我怕時間長了自己會忘記,所以我就把他們都寫了下來。”

“六歲的時候我認識到如果憑我一個人去改變大漢基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建立了學校。

提倡有教無類,只要是想學習的孩子都可以到我的學校就讀。

因為一開始我還算富裕,因為我買鹽都積攢了兩年的銀錢。可是隨著學校的擴建以及那些工坊的投入沒過多久我的錢都花的差不多了。

後來學校自然也改成了收費制,窮人家的孩子想讀書沒錢可以寫欠條給學校,至於富人家的孩子只需要交付相應的學費即可。”

說到這裡王允臉上不太自然,他可是記得自己當初建立學校的不容易。

除了一些本就在槐裡的屬於王允自己食戶別人可是一點都不希望自己孩子入學。

“八歲那年隨著我的新產品不斷問世並且廣受世人的喜愛,所以我的財力進一步擴大。

不過我卻沒有把這些錢用來享受,學校繼續擴建,招收的學子更加的多。

當時我也知道不是每個學子都是讀書的料,但是我還是想給他們一個機會。

我將招收範圍擴大到旁邊幾個郡縣,這其中也不乏有驚豔之人。但是他們卻有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在地裡刨食一輩子的,父母這般,孩子自然也是這般。

有很多的父母都不願意自己孩子讀書,沒辦法我只好花錢請他們來讀書。”

“你好傻啊。”聽見王允說了這些劉菱發出這句感嘆,不過卻是沒有嘲諷的意味,只是有些許同情。

“傻那也是沒辦法的嘛,槐裡以及周圍九個郡縣的孩子以及大人都不識字,除了一些大戶人家的還認識幾個字,剩下的都是一些文盲。

如果你要做個賬房起碼要會認字,要識數吧?”

“當時我也是無奈之舉,我收下可以用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不過這些年好多了,因為一開始讀書的那些人都在我王家找到了工作,每月的工資是他們父母一年都賺不到的錢。

然後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想把自己孩子送入我的學校。”

“孩子讀書有錢拿,讀完後又能賺大錢,也不怪這些人想把自己孩子送進你學校。”

聽了王允說完劉菱很快就想清楚了其中的原委。

“你都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