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函谷關外一片孤清冷寂。

劉徹等人告別韓安國後壓著羊勝公孫詭二人的屍身便回程長安了,而自始至終梁王劉武也沒有出個一次面。

在路上劉徹顯得心事重重,“允哥兒,你說我父皇會怎麼處理這事啊?”

王允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如果按照歷史軌跡的話從今往後漢景帝劉啟自此便對劉武心起隔閡,以前劉武每次到長安都可以久住。一般的封王在長安最多也不超過二十天,而歷史記載劉武留長安最長的一次待了整整半年。但是因為這事後劉武也沒有特權了,想來劉啟對劉武所作所為還是耿耿於懷的。”

“想來陛下不會為難梁王殿下的吧,畢竟太后健在。太后疼愛梁王殿下這事天下皆知,姑父對梁王殿下也是寵愛有加,想來不會為難梁王殿下的,最多小懲大誡一番。”

聽了王允的花劉徹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走了?”

梁王寢宮內梁王問到府令。

“稟王上,太子殿下兩天前已經走了。同行的周亞夫和衛綰也已經隨著回去了。”

“嗯,備架。我要去長安。”

“王上這不妥吧!此案尚且未結,如果王上親自去長安,若陛下為難,這如何是好?”府令擔憂的說到。

“我意已決,去吧。如果我不去你覺得羊勝和公孫詭兩位大人屍身能否迴歸故里?”

“可是王上,若是兩位大人知道絕對不會希望王上你去的。”府令接著委婉的勸導到。

“行了,叫你去做你就去做,你是王上還是我是王上。”劉武的聲音很平淡,並沒有生氣的感覺,但是府令卻從中聽出了劉武的決心。

“諾”低著頭,府令便下去準備了。

馬車將積雪壓的嘎吱嘎吱,而不遠處的長安城也緩緩出現在劉徹眼前。“允哥兒,我們回來了;允哥兒,你快看長安城。”說著劉徹還激動的指了指長安城。

“安啦,安啦,你不是每天都住在裡面嘛?這麼激動幹嘛?一點太子威嚴都沒有。”

“我這不是好久沒回來了嘛。”劉徹小聲說到。

王允聞言表示理解,記得自己初中住校一週每次回家都感覺十分激動,並且那時候的自己都已經十二三歲了,但是現在的劉徹才六歲而已。

周亞夫在宣室殿(皇上接待大臣私聊的地方。)向劉啟稟報這次的的案件進展,而王允一行人已經回到了太子的思賢苑。

案件辦得如此順利,遠超周亞夫等人所料。

隨著羊勝、公孫詭兩人的屍身被“關”進大獄,再加上兩人死前的認罪書,行刺袁盎等大臣的案子總算是接近了尾聲。

不過對於袁盎留下的指證梁王為主謀的話大家卻沒有題,這也是這件案件始終沒結案的原因。

周亞夫及時將睢陽之行的狀況向皇上稟奏,自然,劉徹的聰穎和果敢成為宣室殿的主要話題。

“太子年紀雖小,卻是處事果斷,收放有度,頗有太祖遺風!要不是太子以韓安國說服梁王,大索之期或許會延宕許久。”

劉啟聞言自是十分開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別人的肯定做父母的肯定會高興。

但是劉啟卻是謙虛的說到“太子尚幼,朕之所以遣他前往,意在歷練,若非卿等忠直盡命,他能奈賊何?卿等一路勞頓,盡心竭力,朕甚欣然。”

話雖這樣說,可週亞夫感覺得到皇上語言背後的欣喜。

“不過有一事。。。”說著說著周亞夫便將王允帶著劉徹在軍營中吃火鍋,還被韓安國撞見的事告訴了劉啟。

頓時劉啟只覺得自己臉上有些許掛不住,剛剛才在誇這小子,不過轉眼便聽見他在軍營做如此荒唐的事。

不過眼珠一轉,接著他又開口到。“槐裡侯行事確實有些許孟浪了,毫不知禮節。我想安排他同太子在思賢苑學習禮儀,此子也算聰明,好好培養一番也可。不知丞相認為如何?”

周亞夫自然是聽出了劉啟為劉徹開脫的語意。雖然王允說話做事不是很討人喜歡,不過對於大漢立了很多功勞的他周亞夫並不是很討厭。相反他還有點喜歡這位古靈精怪的小崽子。

聽見劉啟如此說他也不會駁了劉啟的面子,“陛下厚恩,槐裡侯行事雖然天馬行空。不過確實是位可造之材,此舉確實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