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王允在來福掌燈的情況下回憶著自己以前看過的四川自貢製鹽之法,“井鹽製鹽生產工藝:枝條架濃滷一一淨化滷水配兌滷水篁(huang:竹林,泛指竹子。)桶存貯一溫鍋濃滷一一兌滷一一加新水下豆漿一—熬幹成鹽淋花水等。”

將木頭支成倒V字形的架子,上面鋪滿藤條或者稻草,有點像原始部落的草房,將鹽滷水澆淋在篷上經過太陽照射蒸發後,反覆幾次後再排到鍋中熬製。熬過的鹽雜質較多,鹽味苦澀,如何去除雜質,得到潔白如雪、口感極好的鹽呢?將滷水倒入圓鍋中燒熱,煮沸出現鹽花和懸浮物時,把準備好的黃豆漿按定比例下鍋,吸除硫酸鈣等雜質並用竹編“灶篩子”(一種有孔的器具,可以把細的東西漏下去,粗的留下。類似一種簡單的過濾器。)將泡沫清除,稱為“提漿工藝”。提漿之後的鍋內鹽滷“清澈見底“,然後下母子渣鹽,以促進結晶,最後還要淋花水。花水是滷水久煮下豆漿後提出的濃滷等鹽煎成後,放入木甑(zeng,古代蒸飯的器具),將花水均勻地淋透,相當於再次清洗雜質,最後的花鹽潔白晶瑩而且口感純美。

看了一下自己寫在絲娟上的內容,“現在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了,明早即可開始煮鹽。”

“來福,明早去縣裡收購大量的菽(黃豆),能收多少就收多少,沒錢就找阿母要。買到菽(黃豆)之後利用家裡的廚具立刻給我打磨碎然後煮沸後立刻給我們打包送來。”

想了想又補充到,“再買兩匹馬吧,光靠人的話太費力了。”

第二天晨光才有些許熹微王允便已經起來了,或者說因為今天要做的事他一整夜都沒有睡好。

按照王允的要求今天亭長只帶了三四十個人,因為昨天很多基礎設施他們已經弄好了,今天只需要一些人負責一下製作操作就行。

“你們去割些茅草給我搭個矮棚,一邊高一邊低那種,茅草要多點;你們去砍些材把灶臺裡的火升起來。”

不一會兒眾人在王允的安排下有條不紊的就做完了王允安排的工作。

“現在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

“去打水然後按照我說的做。”不一會兒眾人圍面前的鍋,看著裡面越來越少的水,“如果少爺說的沒錯的話待會兒這裡面就會有精鹽生產出來了。好期待啊。”

“是啊是啊,如果我們也能產鹽的話以後那怕年歲不好也不會捱餓了。”

隨著鍋裡的水越來越少,漸漸的水開始變得渾濁,而後按照王允的交代眾人開始不停的攪動,當快要完全乾了的時候王允急忙道:“抬下來,用鍋裡的餘熱烘乾。”

很快鍋裡就有了亮晶晶的白鹽,差不多有一鍋水五分之一的量。王允看著鍋裡的鹽,“看來這裡的泉水差不多都達到飽和了,居然產了這麼多鹽。”

一位漢子看著鍋裡的鹽不自覺的用自己的手指沾了些許放進自己的嘴裡。

旁邊的人好奇的問到:“怎麼樣?是不是鹽?”眾人表示懷疑,畢竟他們製作出來的鹽實在是太乾淨了。

那漢子激動的說到:“是鹽,這是上好的鹽,我從來沒吃過這麼好的鹽,一點異味都沒有。鹹鹹的,太好吃了。”

王允見此也沾了些許在嘴裡試試,心裡想著“差不多就是這個味道了。”

然後他又問到趙忠,“亭長你覺得我們這些鹽價值幾何?”

“公子市面上的鹽大多五千錢一斤鹽,但是我們的這些鹽那怕七八千錢一斤我估計也是供不應求。”

“這麼貴?”

王允驚了,他知道古代鹽貴,但沒想到這麼貴。主要後世一包鹽兩塊錢,要是遇見凌凍天氣國家甚至還會在街上撒鹽,雖然那是工業園,但是再加點製作工藝完全可以變成食用鹽。鹽簡直遍地都是。

看了看著驚人的產量思索片刻他又對趙忠說到:“你叫些人再給我搭個大的鹽倉,切記防水,裡面搭兩層,在第二層上面鋪些許乾草,然後把這些鹽曬乾後裝袋全部放在裡面。”

“旺財,裝上一包鹽和我回家找阿母。來福,你在這裡給我看著他們就照剛才的做。”交代完后王允就急匆匆的和旺財離開了。

王允一回到王家就立刻去找到了李氏:“阿母你猜我給你帶什麼來了?”

李氏看了看王允笑到:“是鹽吧?一大早來福就來問我要很多錢去買黃豆,還要買兩匹馬,說是你要準備製鹽了。成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