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傳旨的時候,齊王恰好在永壽宮,而陳霆越則在翰林院。

懷仁帝與幾位閣老尚書已經商議了一番,雖然幾位閣老一致覺得不妥,可懷仁帝仍舊一意孤行,決定派齊王與秦王赴災區督導賑災。

幾位閣老的意思是災區太危險,兩位王爺是天子血脈,而且已經長成,萬一在災區出了什麼事,勢必會影響大周社稷。而且一次派出兩位成年皇子,其餘幾位皇子及皇子生母一旦心思浮動,也會使朝局不穩。

“正因為他們是朕的兒子,”懷仁帝早已打定了主意,“朕才要他們親身去賑災。享受血脈的福澤、享受百姓愛戴尊奉,那麼他們就要有福澤天下的雄心和智慧。否則,他們怎配為朕的兒子?”

閣老們知道陛下這是因為燕王之事遷怒於齊王和秦王,因而都不敢勸之太過。

禮部尚書於正卿有心要勸阻,新入閣的吏部尚書馮之築卻適時的攔住他給他遞眼色,於正卿的話就哽在喉間。

“兒臣願意赴受災之地賑災!”眾臣沉默的當兒,齊王大踏步走進來,到得殿中撂起衣襬鄭重跪地,“莫說有父皇的旨意在先,即便父皇不準兒臣去,兒臣也會以天下蒼生為己任,親赴受災之境。”

懷仁帝龍顏大悅,“好!不愧是朕的兒子!”邊說邊撫掌,“現在保寧和萊州兩地乾旱有蝗災,南陽又洪水肆虐,你可有賑災良策?”

齊王神情微頓,對懷仁帝拱手道:“兒臣覺得南陽險情更甚於其餘兩地,兒臣願赴南陽解救百姓。至於應付洪水之法,應是堵不如疏。古時就有大禹治水之法,倒可以借鑑一二。”

一席話說罷幾位閣老盡皆面露欣賞,馮之築更是面帶笑意的看向於正卿,於正卿不高興的瞪了他一眼。

懷仁帝緩緩點頭,這時外面小太監通稟秦王到,陳霆越進門行禮後懷仁帝以同樣的問題發問。

陳霆越想了一會兒,才蹙眉道:“兒臣對蝗災和洪災不懂,兒臣覺得,父皇要派兒臣和三皇兄親赴災區的目的更多的是安撫民心,並不是以身涉險。而且緩解災情之事自有工部及更有經驗的官員去做,朝廷及各地首先應多籌集一些糧食,兒臣到了當地最先要做的就是開倉放糧,動員更多的百姓自救並協助官府,如此才能更快更好的解決問題。”

齊王的話是一心捨身赴險,卻針對的是儘快解決險情而不是百姓。

洩放洪水並不是嘴上說得那麼簡單。在哪裡開啟口子、下游要經過哪裡、洪水途經之地會損毀多少村莊多少莊稼多少房舍……,這些問題都要考慮在內。而且這件事一不小心就會傷及百姓姓命……

秦王一番話想得更多的則是百姓,雖沒有齊王那麼大義凜然,卻更能得人心。

幾位閣老聽後紛紛點頭,懷仁帝更是目露欣然,“那朕問你,你想去哪裡賑災?”

“兒臣謹尊父皇之命。”陳霆越恭聲回道。

懷仁帝一拍御案,大聲道:“好!擬旨:任齊王秦王為欽差赴災區賑災,”說罷稍稍一頓,深深的望了齊王一眼,才繼續道:“齊王去萊州、秦王去南陽。”

齊王神情微變,後率先躬身領命。

陳霆越也領命應是。

這時成安看見側門處有一個滿面急色的小太監在那裡搓手頓足的,他悄悄走過去喝斥道:“不長眼力見的東西,皇上議政呢,這個時候也敢來撞死?”

“哎喲爺爺喲!”那小太監急得快要哭了,“出了天大的婁子了,李婕妤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