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歲方秋(二)(第1/5頁)
章節報錯
曲阜,崇禎待得時間已經很久了。
原計劃就是在這個地方隨意的轉悠一下,感受感受聖人門庭的那種文氣。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快。
“不學無術”的崇禎,對夫子還是很尊重的,可後來問出來的問題,說出來的話,以及解釋出來的一些《論語》。
可都是在絕了儒學的根啊。
本來高弘圖回來,認為自己有把握說服皇上的。
可現在,他只覺得自己的臉面,似乎一點都不夠大。
皇上聽他們的,則是因為他們做的那些事情無傷大雅,其中一些還都很不錯,可要是遇到了根本性的問題。
那是一點機會都不給他們。
原因是什麼,只要看看現在蒸蒸日上的大明國力,就能夠明白一二。
治世。
已經可以拋開儒學,來繼續走向盛世了。
至於什麼‘天人感應’之類的,更是無稽之談。
誰要是在皇上的面前提起這個,那就是一句妖言惑縱,都是輕的。
因為,每一項天災,都在道院的研究之下,找到了最合理的解釋,明確,清晰,還有著一系列的防範措施。
可要比干巴巴的說一句,老天爺不開眼,是國家有了昏君,更加的容易讓人接受。
一場沉悶的午飯,很快就吃完了。
崇禎伸了伸懶腰,招呼了王衝一句,就又出門遛食去了。
高弘圖找上門來,想要說什麼,崇禎看得很明白,可就是不給高弘圖任何的一點機會。
他好不容易,扭轉了現在大明的風氣。
可不想在回到原來的那種樣子。
都說,窮則思變,可有的人,就是不想變,而且還要把想要變的人,給硬生生的糾正過來。
即便是糾正不過來。
也會用手段給滅掉。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也就這一次,求變的人是皇上,某些人的手,就伸不出來了。
崇禎自認為自己不是聖人。
也做不到沒有任何的私心。
可他明明知道,一個國家的道路,如何去走,才會強大,那就絕對不會讓攔路的人看到任何能夠阻難的希望。
或許,在他去世之後,還會有人蹦躂出來。
他只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然給大明所有人,徹底習慣了他定下的規矩。
只有這樣,才能夠讓這塊土地上的國家,跳出那種輪迴的怪圈。
高弘圖神情恍惚的在門口站立了良久。
眼看著皇上已經走遠,嘆息一聲,轉身離去。
他知道,此時一定呀做出取捨了。
管他是什麼學說,只要能夠讓大明強大就是好學說,一直糾結這個,本末倒置的忘了到底要做什麼。
才是最要人命的。
還是皇上以前說的好:學術的歸學術,跑到朝堂上來,到底是為了治國,還是為了爭論學術的準確性?
在出門的時候。
高弘圖看了看天。明明是一鏡如洗的春日,卻彷彿已經到了歲將末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