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離開了遼東,離開了大明之後,處境則是更加的艱難。

那時還是為了大明,不需要多盡心。

可現在為了自己的家族,就算是盡心,也是無能為力。

突然。

祖大弼有樂一種覺悟,那就是背後有著一個強大的國家,才有他們這種家族,能夠順心發展的機會。

不然,就是機會擺在面前。

卻會被人輕易地奪走。

若是現在,他們還是大明的人,還會被杜度給欺負了?

不打過去出口惡氣,都是自己菩薩心腸。

“求人不如求己?說對,也不對。”

祖大壽沒有去解釋其中的原因。

而是想起了很久一天的一件事,當年也有人給特講過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

可解釋出來的意思,根本就是和他想的大相徑庭。

一人遇到難事,便去寺院求拜觀音,希望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當他走進廟中,亦發現一個人正在觀音像前拜觀音。這個人長得和觀音菩薩一模一樣,絲毫不差。於是他就問“你是觀音嗎?”那個人回答道:“是”!“那你為何還要拜自己呢?”觀音笑著回答道:“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卻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那時自己天真的以為,真的是求自己就一定能成。

可說這個故事人的告訴他,觀音是菩薩,不是任何人能夠見到的,既然有人見到了菩薩,那麼那人也就不是凡人。

在求菩薩的時候,還見到了菩薩,這就說明,菩薩是能夠幫他的。

而幫忙肯定是要有好處的。

問題只在於,求他的人,是不是捨得?

畢竟

(本章未完,請翻頁)

,沒有誰見過,辦不成事的人,還會被求上門的人見到。

當然,或許騙子可以。

祖大弼可不知道自己的大哥心裡在想的是什麼東西。

也不關心求人不如求己對不對的問題。

他只管打仗。

即便是現在誰也打不過。

“大哥,目前為止咱們的工匠已經鍛造出了十七支火槍了,射程和威力都不是三眼銃能夠比得上的,你說皇太極的這些鍛造技術,都是從哪來的?”

祖大弼本就不是一個喜歡尋根問祖的人。

可面對火槍這種大殺器。

就不得不多想一點。

他是知道大明開過邊市的,所以猜測是不是大明現在的朝堂之上,已經有人敢大膽的把火槍的鍛造方法,賣出去了。

“咱們的訊息,現在已經被封鎖在了咸鏡北道,不過可以猜測,要麼就是大明的內部有人起了心思,要麼就是這個世界上,除了大明,還有另外一個強大的國家,懂得鍛造火槍。”

祖大壽想的更遠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