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要求也全都是英寸的,裡面還有一些技術資料也是英文的,講述的是牧場的配置,包括防疫,車輛的各種配置,非常詳盡。

季東青看了這麼多年的圖紙才能夠把這些圖紙看懂,如果是某些機構,弄不好翻譯出來的是牛唇不對馬嘴。

“你們這次去花了多少錢?”

“一個人三萬塊錢!”

“臥槽,這麼貴?然後拿回來的就這,你們能夠看懂麼?也就我能夠給你們翻譯過來,這邊的圖紙你們要是找工程隊幹活我敢百分百肯定沒人能夠給你幹,幹了也幹不明白,弄廢了你不瘋了?”

按照巴丹的說法,這次出去學習是當地組織的,和外國的某個大型農場進行學習,錢也不少花,到那邊就是各種好,然後回來以後弄了一堆洋字碼的圖紙和資料以及藥品。

具體實施?當地將會分批次,有組織,有效率的進行指導。

說的明白一點:老子也不明白,你們弄吧!

國內的很多組織就這麼樣,有組織無實施,要結果。

“季,你能給弄嗎?你是朋友,草場沙化了,要養草,養馬,不能放牧,我們相信你!”

“呃……這車什麼的也是這種小型特種車輛,你們知道哪裡賣?”

“你不是造車麼?”

“誒,對!我試試!你們一共去了多少戶?”

“幾百戶,大家都要做這個,草原沙化不好,都搞!”

按照巴丹的說法,這次當地組織了幾百戶牧民前往國外學習,都要進行牧場改造,退牧還草,這麼估計下來,涉及到的改造資金至少千萬級別的。

而且牧區這邊為了支援牧民改造,給予轉向貸款支援。

記錄了巴丹這邊的詳細要求,季東青擔心有紕漏,又開車和巴丹一起走訪了十幾戶牧民,大家的訴求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拿到的圖紙也是一份。

“季,我的朋友,造車,修車,還能看懂圖紙,實在,能夠幫我們,不騙人!”

巴丹的漢語不是很流利,但是說出來已經足夠表達意思了。

尤其介紹季東青馴馬的情節都是家鄉話,一幫牧民紛紛豎起大拇指。

“既然朋友相信我,我就開始弄,這邊我找畜牧的同學過來,還有搞建築的同學,大家不要著急,落雪之前我給大家弄差不多!”

“好,我相信你我的朋友!”

牧民紛紛對季東青表示信任,季東青回去邊開車邊思考,把自己能夠想到的人捋了一遍,最終拿起電話撥給閆晶。

“學委,什麼事找我呀?”

“你有沒有學習畜牧比較牛逼的同學?我這邊有個大專案……”

季東青說著就把自己的專案核心說了一遍,閆晶那邊正在敷面膜,直接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