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修路】(第2/3頁)
章節報錯
膚施縣城外的農墾軍團,在不需要務農的時候。
則也被嬴扶蘇派去修路。
先修從秦直道通往各個縣城的道路。
再修從各個縣城通往下面鄉和亭的道路。
不僅將原本的舊路全部擴寬到能夠雙向通車,還平整了很多。
這樣,各個鄉縣之間,便也可以互通一些貿易。
呂氏商行在上郡的生意,則迅速擴充套件開來。
不僅如此,在道路通暢之後。
各縣鄉之間,想要調運物資,也能夠方便許多。
上郡這個地方,缺水而乾旱。
如果遇到大旱,很多地方以往會顆粒無收。
而交通便利的話,即便是遇到了乾旱。
郡府也可以組織人力和車輛,調運一些水和糧食。
膚施縣和大河以南幾個縣的學堂,也紛紛按部就班地開辦。
同時,在合陽縣的事情過後。
上郡也將開設學堂的事情,推廣到了合陽縣和與合陽縣相鄰的高奴縣。
很多窮苦的庶民黔首,都將家中小兒送到了學堂中接受學習。
其實這些庶民黔首們,倒是基本對什麼讀書識字不怎麼感興趣。
也大多並不覺得去學堂唸書,能夠有什麼用處。
大部分的庶民黔首,對用處的瞭解,還僅限於耕地種糧。
他們覺得,讀書識字,還不如早點長大,有體力去耕地和勞作。
但是郡府給每個來上學的小兒管飯,甚至還給黔首家中發糧食的政策。
著實是沒人能夠拒絕。
而且郡府的告示上還明確說過,農忙的時候,是會給小兒放假,讓回家幫忙務農的。
這樣一來,不光是家中能夠尖減少一張吃飯的嘴,還並不影響農忙。
黔首們,自然是欣然願意。
此時的黔首庶民們當然不會預想得到。
這些被送入學堂中的小兒,以後很多都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和選擇。
嬴扶蘇此時開辦的學校,並不是嚴格意義上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
而更像是一種技校和學校的綜合體。
在全民還未開智的年代,這樣的學堂是最優選擇。
無數的工匠、水工、官吏、學者,將會在這些學堂和小兒中孕育出來。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少年怎樣,華夏便會怎樣!